因地制宜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胡拥军   新湘评论   2024-03-25 16:09:02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明确指示。

思想走在行动之前,正如闪电走在雷鸣之前。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理论课题。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时系统阐释“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要求“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面向“十五五”时期乃至2035年,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需要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也需要把握好因地制宜的要求。从未来产业看新质生产力,技术密集度更高、发展潜力更大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集中体现,这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从更多依靠原有支柱产业的持续扩张转向更多依靠新型支柱产业的培育壮大,以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为代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构成新质生产力最鲜明的产业载体。作为中部崛起的脊梁之地,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是湖南当仁不让的必答题,需要以敢为天下先的气概,因地制宜蹚出一批具有湖南特色、湖南优势的赛道。

湖南是集成大科技创新平台、大市场产业生态、大改革开放窗口的“热带雨林”,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大有可为、必有可为。一是技术策源能力较强。 湖南拥有岳麓山实验室等“四大实验室”、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等“四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湘江科学城、湖南先进技术研究院,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取得突破性成果,区域创新能力、研发投入位居全国前列。二是市场产业生态较优。 湖南拥有智能制造装备、先进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中小航空发动机等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长沙四小时航空经济圈、省内两小时高铁通勤圈基本形成,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深入推进,大规模区域市场、大纵深经济腹地、相对完备产业配套、多样化应用场景,能够快速整合优化不同生产工艺组合、不同生产环节资源,为未来产业提供了技术熟化、产品中试、早期市场、产业转化等全链条支撑。三是制度政策环境较活。 持续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形成改革开放标志性成果,持续擦亮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在2023年度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中西部第1位,有利于“大水养大鱼”“活水养大鱼”,为未来产业集聚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

湖南因地制宜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应坚持全省“一盘棋”,攥紧拳头、集中资源、锻造长板,遴选一批未来产业细分赛道打造出若干标杆企业。一是以近带远。 根据技术与市场成熟度梯次布局未来产业。湖南要重点发展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既要优先遴选部分技术趋于熟化、工艺相对完善、大规模产业化进入“临门一脚”态势的若干突破点集中发力,积极打造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3D打印材料等未来产业矩阵,又要紧抓符合国家战略需求、遵循科技发展方向、具备产业颠覆性影响但仍然处于技术攻关阶段的领域,久久为功持续投入超导材料、脑机接口、类脑芯片、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二是以点带面。 “无中生有”与“优中育新”相结合因地制宜布局未来产业,不搞齐步走、一刀切,既要发挥湘江科学城的引领带动作用,从“实验室”到“大市场”高起点培育一批具备千亿级万亿级增长潜力的未来产业集群,又要发挥长株潭一体化作用,支持重点城市传统优势产业“老树开新枝、发新芽”,在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现代农业与食品基础上挖掘未来产业细分赛道。三是借势发展。 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主动融入未来产业发展高地,弹性利用全国前沿技术、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到湖南“下蛋”。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是湖南拼经济、谋长远的重头戏,要以“等不得”“慢不得”“误不得”的紧迫感,大胆闯、大胆试,以制定实施未来产业规划为统领,以规划统项目、定资金、推改革,促进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落细。一是强化未来产业技术策源能力建设。 依托长株潭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实施“芙蓉计划”,探索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长株潭协同创新机制,探索“政府出题+专家答题+市场阅卷”“企业出题+专家答题+市场阅卷”的湖南路径,发挥好“四大实验室”“四大科技基础设施”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二是强化未来产业孵化转化能力建设。 聚焦种业、先进计算、北斗规模应用等优势前沿领域,既要围绕“谁来转化孵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作用与中小企业“铺天盖地”作用,探索“政府引导+园区集聚+企业唱戏”的湖南模式,又要围绕“怎样转化孵化”,聚焦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加速等环节,探索构建“早期验证—融合试验—综合推广”场景应用创新体系,推动未来产业培育从“给政策”“给项目”到“给机会”“给市场”转变。三是强化未来产业科创金融能力建设。 既要推动政府资金“耐心投”,引导各类政府产业投资基金以一定比例支持未来产业,建立健全政府科技研发资金、政府产业引导资金与市场化投资基金的联动机制,又要鼓励社会资本“放心投”,引导社会资本“投小投早投未来投硬科技”,引导天使投资加快发展,建设中部风投创投中心,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应未来产业特征的金融产品。(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