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学校都在放,“春假”为什么火了?

  澎湃新闻   2024-03-25 14:47:04

春风过处,万物复苏。近日,“放春假”的新闻引发网友共鸣。如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宣布放7天春假(含清明放假时间),连续多年敦促学生“去赏花,去恋爱”;湖北利川市教育局发布通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放春假2天。

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放春假通知。学校官网截图

近年来,一些地方推行学生春假制度深受社会关注,“专家建议增加学生春假”也多次登上热搜。

在公众印象里,学生放寒假、暑假是理所当然、习以为常。一个较为主流的观点是,酷暑寒冬时节,气候条件较为恶劣,不利于孩子安全、舒适上学。如今,假期通常又被认作是休闲出游的时刻,那么相对于冬夏,气候更友好的春秋,是不是也该“时尽其用”呢?

春假,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刚需

先讲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两千多年前,有一天,教授孔子与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等几个研究生唠嗑。孔教授问:你的梦想是什么?

几个学生的志向一个比一个高,轮到曾同学回答,他说“我想去春游”。于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吾与点也”成为千古对话。

不只是曾皙、孔子,跨越两千多年,这依然是令人向往的生活情趣。尤其是在快节奏、强压力的都市生活里,谁不想做一个“沐春者”?

在物质条件更好、更全的今天,我们不该丢掉最朴实、最原始的浪漫。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那是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带领40个文人墨客,盘坐溪边曲水流觞: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作诗饮酒。最后得诗37首,更有旷世之作《兰亭序》。

曲水流觞并不是王羲之发明的,它是古代汉族民间的传统习俗,据说西周初已有之。夏历的三月上巳日(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三月初三),人们举行祓禊仪式(水边沐浴)后,坐在河渠两旁曲水流觞,意为除去灾祸不吉。

“羽觞随流波,逸语存遗声。”或许就是在“天人合一”情境加持下,王羲之大笔一挥,才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若是在朝堂楼阁、书房画院执笔,未必能这么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了。

第三个故事,就发生在今年,春晚舞台飘出的一曲《上春山》,骚动了大江南北,街头巷尾总有人哼唱。“二月天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最美是人间四月的天”……在优美的歌词和轻快的旋律之外,人们何尝不是对“上春山”本身有所冲动呢?

草要发芽,树要开花。生命有共性,万物躁动时节,怎能少得了人呢?春天无处不在,去发现它,感受它,才能获得它。

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有政策支持

2019年,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改善节假日旅游出行环境促进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指出,各地可以结合气候环境等情况统筹寒暑假时间,制定出台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的办法,引导职工家庭在适宜出行季节带薪休假。这为各地探索春假提供了政策“底气”。

其实早在2004年,浙江杭州部分学校就已经开始放春假。最近,杭州临平区、余杭区、萧山区相继公布义务教育段春假计划,让更多杭州中小学生得以“名正言顺”地去春游。近些年,更多的城市,包括高校也加入其中。

然而,舆论场里有人担心放春假会“耽误学习”。从实践看,搞了20年,杭州那些地区的学生成绩,非但没有因为放春假产生“异样”,纵观全国每年的高考,浙江考生在同卷竞争中,成绩一直不俗。

除了文化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还离不开生命教育、情感教育、社会实践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堂不只在教室里,也在山涧、森林和田野。人生天地间,接受大自然的教育,很有必要。

在国际上,春假也有比较成熟的制度。和我国北方地区纬度差不多的日本,学校一般有3个假期,除了寒暑假,在3月中旬到4月初,还有两周左右的春假。在加拿大,3月份也会放春假,不同省份放假时间略有不同。

就我国而言,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一样,最南方的两广和海南、云南地区四季如春,春天可能相对没有那么“稀罕”,对春假的渴望或许没有那么强烈。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放多长时间、什么时候放,主打一个因地制宜。而相应错开时间,也有利于平抑出行高峰。

另外,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也可以有不同形式的春假。比如,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可以自行出游、个性定制;中小学生则可以由学校或家委会组织。也不必非要去名山大川,就近就便即可,要的不是“卷”目的地的知名度,而是“获春感”。

当前对春假的探索主要还限于学校,那么春假可不可以由学校走向社会呢?

无论从一些学校给教职工“带薪放春假”的实际操作看,还是从九部门“引导职工家庭在适宜出行季节带薪休假”的指导意见来看,都未必不可。春是明媚的、热情的、清爽的,不只是孩子,成年人也需要春的滋养。

闻闻花香,晒晒太阳

以草木为友,用脚步写诗

置身于广阔天地

我们才能感知生命的充盈与意义

责编:欧阳伶亚

一审:姚茜琼

二审:朱晓华

三审:文凤雏

来源:澎湃新闻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