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52)丨如何读书?为何读书?答案藏在这副对联里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3-23 07:41:40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旧址坐落于长沙城南妙高峰下,1913年春至1918年夏,青年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习,做了五年半的师范生。

初春的长沙,空气中仍带着淡淡的寒意,记者来到这座有着“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美誉的学校,灰白相间的建筑,显得格外庄重雅致,更加凸显出它的历史厚重感。在校园内的“一代伟人从这里起步”纪念馆第二展厅里,悬挂着一副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时写下的对联: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记者邀请湖南省委党校教授贺全胜一同品读此联,感悟青年毛泽东的读书之道。

学贵有恒 方法为要

“这副对联,改自明代胡居仁的自勉联。”贺全胜表示,此联是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时所创作,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然而,那时的知识分子存在着急功近利等不良学风,为了警醒自己和同仁,毛泽东改写了胡居仁自勉联以励志。

“这副对联的基本内容,是阐论学习和立志。”贺全胜为记者解联。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旧址。

上联阐释治学态度,即为何学习、为谁而学。在毛泽东就读期间,一师的校训“知耻、爱国、公诚、勤俭”激励着学子们奋发图强,保家卫国。毛泽东曾在一本揭露日本侵华和袁世凯卖国行径的小册子《明耻篇》的封面上题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赤诚的爱国之情。

下联论述学习方法,即如何学习、如何学好。求学一师期间,毛泽东这样安排一天的时间:晨读英文;午前八时至午后三时上讲堂;四时至晚饭国文;明灯至熄灯温习各门功课;熄灯后再做一小时运动。毛泽东强调学习要有规律,劳逸结合,避免一曝十寒、自暴自弃。

贺全胜认为,此联对仗工整,音律整齐,具有严密的承接逻辑关系,大意可以概括为: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收获知识与智慧;只有掌握规律,才能提高效率与质量。学习需有动力、目标与方法,更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曾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此联可以视为青年毛泽东的自勉之言,也是他的读书之道,体现了他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

革新思想 坚定信念

原联作者胡居仁是明朝理学家,特别崇敬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他主张“读书得之虽多,讲论得之尤速,思虑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实。”胡居仁为了劝导读书人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效,也为勉励自己在学术上有更深的造诣,便创作了这副“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的自勉联。

贺全胜为记者解联。

“既然是改写,那与原联有何区别呢?”记者好奇地问道。“上联中‘苟有恒’改为了‘贵有恒’,至少有三个变化。”贺全胜缓缓道来。从修辞学来说,“苟”是假设连词,“贵”是形容词;从判断语气来说,“苟”持中性判断语气,“贵”表达了肯定性语气;从学习成效来说,改“苟”为“贵”,更加彰显了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贺全胜认为,毛泽东的改联在思想基础、时代内涵和价值目标等方面都超越了前者。胡居仁是一个典型地道的封建士大夫,受封建礼教文化的熏陶;毛泽东在新文化运动熏陶下同情劳苦大众,具有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的进步人生价值观,两者在思想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胡居仁读书多为个人利益,而毛泽东怀有崇高的人民情怀,为救国救民而读书。

湖湘文化 哺育熏陶

青年毛泽东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他秉持学思并进、学以致用的读书原则,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此过程中,“贵有恒”成为他坚定的学习态度。贺全胜认为,这副对联传递出来的自励、图强,改变中国人民苦难命运的理念,与湖湘文化的熏陶有密切关系。

青年毛泽东常研读湖湘著作,推重湖湘精神,并从中汲取养料。毛泽东对王船山“言必征实、义必切理”的求实思想主张非常赞赏,也由此引导毛泽东走上实事求是、探索真理的革命人生道路。湖湘文化注重“实学”“实行”,毛泽东主张“行”是“知”的来源,就读一师时期,他倡导读“无字之书”,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他曾与友人游学五县,行程千里,又赴洞庭湖考察农民生活。这些经历使毛泽东形成了注重实践的性格特点,也为他以后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校园航拍图。

毛泽东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是他立志救国救民的不竭动力。爱国主义正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内容与核心价值。可以说,毛泽东深厚的爱国精神与湖湘人士“忧天下,怀民生”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此联彰显了青年毛泽东志存高远的政治特质和超凡脱俗的文化底蕴。”贺全胜认为,湖湘文化对青年毛泽东创作这副对联具有哺育、引导之功,与湖湘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马克思主义的哺育和湖湘文化的熏陶下,毛泽东最终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走上救国救民、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革命道路,成长为斗志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记者手记

百年传承,初心不渝

曾璇

灰白相间的墙面,配以白色门窗、檐框与柱饰……湖南第一师范旧址的建筑不同于一般学校的红砖白漆,是座“洋学堂”。

三角形门楼上,毛泽东亲笔题写的“第一师范”熠熠生辉,引人注目。步入一楼大厅,右侧墙上刻着毛泽东题写的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对面墙上则是徐特立所题的校风题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这两处题词,不仅是对学子们的殷切期望,更是对一师精神的深刻诠释。

漫步校园内绿树成荫的长廊,第八班教室、大礼堂、水井、君子亭……我仿佛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毛泽东就读一师时,结交了蔡和森、张昆弟、陈章甫等学友,他们志同道合,立志干一番新事业。这里,正是他们初心和理想生根的地方。坐在校园长椅上,我深深感受着那份“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豪情壮志,而这副对联,正是在这波澜壮阔的岁月中所创作。

在筹备采访时,我发现此联有多个不同版本,如“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或许是后人抄录错误,具体情况无从考证。尽管文字略有出入,但其传递的坚持学习、勤奋努力以及立志救国的理念是一样的。

在那个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先进的革命人士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他们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信仰,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相信,革命先辈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久弥新,激励着年轻一代不断前行。

专家介绍

贺全胜,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教授。中国中共毛泽东生平思想、湖南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发表专业论文近200篇,出版《从历史走上未来: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探索》等学术专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李茁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曾璇

摄影/赵持 李健

剪辑/戴钺

设计/周子茜

责编:姚昕玥

一审:李茁

二审:赵雨杉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