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陈宇:心灯不灭 扬帆远行——评陈茂智长篇小说《白帆船》

  湖南文联   2024-03-22 10:22:23

心灯不灭  扬帆远行

——评陈茂智长篇小说《白帆船》

文 | 陈宇

瑶族作家陈茂智的长篇小说《白帆船》列为湖南省作家协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专项”重点扶持作品,出版后广受好评。这部小说讲述百年前湘南大瑶河一带民众在党的引领下反抗黑暗统治的艰难斗争史,刻画了李森、甘俊义、甘巧儿、孟贤平、骆黑马等众多革命者义无反顾投身救国救民道路的英雄形象,诠释和彰显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波澜壮阔,读来感人至深。

作品中有两个意象生动鲜明,让人记忆深刻:一是心中明灯,一是长河白帆。“不熄心里的灯,做一个谁也打不败的人”“你看那满河白帆,顶上都有一条红丝带呢!”“心灯”“白帆”的寓意不言而喻,是一种理想,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引领着奋斗者前行的方向。

长河奔流不息,历史永续流传。小说前几章,作者通过瑶湾、莫柯寨两村甘、孟两家间的恩怨情仇,铺设故事场景,推动情节发展。在白帆船集结大瑶河遭遇洪水,甘家老大俊仁不幸去世,瑶湾村上下悲愤交加之际,引出关键人物李森。

李森原型为李启汉,1898年出生,湖南江华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五十多名党员之一,著名的早期工人运动领袖,1927年4月在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中被秘密杀害。李启汉十多岁走出瑶山,到衡阳、长沙等地求学,一路追寻革命真理,十六岁时,他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不忍国家受异族的欺侮和虐待”,立志“挽救中国危亡,求国家独立于世界”。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不熄心里的灯,做一个谁也打不败的人。”李森情思高洁、无私无畏,自己就是带灯之人。“这个年轻人似乎身上有种神奇的魔力”,这是所有见过李森的人最初的感受。在甘家躲避洪水的那段时日,李森大义凛然,挺膺担当,充当化解甘孟两家矛盾的“调解员”,他始终站在正义一边,讲道理、重法治,让原本兵戎相见的两家人搁置仇恨。同时,他积极宣传革命理念,传播思想火种。李森与甘家兄妹围坐在火塘边畅谈,讲了很多外面发生的事情,为瑶山人打开了一扇思想启蒙之窗。他说:“要改变这个世界,靠的是年轻人!读书,当兵,是改变国家命运、改变自己命运的两条路。”只有到外面闯,才有出路!语气简洁明快、掷地有声。

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山里的人来说,走出去谈何容易。“如果不是那一年河里涨水,不是李森跟着船帮在家里躲避洪灾,我和哥哥姐姐很难走出瑶湾村。”俊信说,找准了路,跟对了人,认准一个道理、一个信仰,这辈子也算没白活。由此可见,李森就是那个带领瑶湾村人走向世界的引路人。作品关于李森的描述虽然不多,但他的形象始终如影随形,他的言行,他的思想、信念始终贯穿故事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或许这是作者的刻意安排,也是小说的核心和亮点。

有河的地方,就有历史。家乡的潇水河在湘江的上游,河水清深,一路北去。从古到今,潇水河一带出的文官武将不少,道州的周敦颐、何绍基等历史名人,零陵的李达,祁阳的陶铸,江华的李启汉、陈为人、江华等革命先辈,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辉煌与荣光。书中对“巾帼英雄”甘巧儿的塑造温婉细腻,是为成功典范。

“尽管是个女孩子,她跟着甘老先生读过书,知书达理,胆识过人,人又勤俭能干。”出生不满月就被遗弃在近道书院的台阶上,甘父收养后,为甘家增添了不少喜悦,自然也深得甘老疼爱。在那个女孩不能进入学堂的年代,巧儿又是幸运的,甘老时常带着她去近道书院,跟着学童学习,一来二去识字不少。八九岁后,巧儿又跟着甘家的哥哥弟弟一同习武,练就了能文能武、乐观向上的女儿形象。“报仇是肯定的,但不能让全村人跟着吃亏。”当甘家遭受孟家欺负,甘家男儿群情激昂去找孟家人决斗时,巧儿却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个仇早晚得报,但不是现在。”重情重义的巧儿,为平息众怒、打掉孟家人的嚣张气焰,陪同母亲陆英莲前往“虎穴”莫柯寨,向孟家人讨要说法,表现出比男儿更具侠义的一面,其胆识丝毫不逊男儿气概。

原本,巧儿与仇家的老三孟贤平定有娃娃亲,因两家仇怨少有往来,但巧儿始终如一信守诺言,与贤平保持着纯粹的感情。正直的贤平也没有与无恶不作的兄弟孟贤树、孟贤高同流合污,坚守革命理想,对巧儿也用情至深,后来两人双双投身革命,成为了革命的生力军、党和人民的忠诚斗士。得知贤平就义,巧儿冒着被捕的风险,葬礼当天来到墓前,给贤平的墓碑披上红绸袍、戴上礼帽,对众人说:“各位乡亲父老,请大家作个见证,今天我跟贤平结婚啦!”这种敢爱敢恨、无所畏惧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这部小说人物众多,一个个都有血有肉,极具个性,从中可以窥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理想和社会责任担当。

骆黑马是土匪中的另类,他有籍一己之力改良社会的抱负,所作所为具有典型的理想主义色彩。他原名骆文采,出生富裕家庭,家境殷实,因天资聪明被视为甘新亭的得意门生。他从近道书院毕业后,跟父亲到省城读书,谨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诲,读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接受新式教育,却因家道变故,父亲去世,萌生了上大龙山过安静日子的想法。骆文采进山后,凭借真才实学征服一众“小弟”,带领他们洗心革面,励精图治。虽为“草寇”却从不打家劫舍,向大户所借财物也会如期归还,“土匪头子有借有还”,在那个年代成了一件稀罕事。大龙山这个昔日的“土匪窝”也改头换面,成了周围民众人皆向往的“世外桃源”,前来投奔的人络绎不绝。骆文采常骑一匹黑马,江湖人送名号“骆黑马”。

“救国忧民,已为第一要紧事。”深知风城水深的孟贤平、甘俊礼,读完李森写来的信,久久不能平复。于是决定上山,团结更多力量惩恶扬善。陆英莲说:“你们要记住李森大哥的话,不熄心里的灯,做一个谁也打不败的人。”来到大龙山,贤平和俊礼发现这个山寨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没有“聚义堂”,寨主对也人彬彬有礼。“我自愿上山,但不是上山为匪,而是创立现实中的桃花源,让山寨里的人人人有田土、人人安居乐业。”不到两天,贤平就喜欢上了这个山寨,也尊重山寨里辛勤劳作的每一个人。

幸福时光总是短暂。贤平上山的第三天,省府特派专员高寻龙、保安团长孟贤树就带着3个县的警察围剿大龙山。此时,骆黑马母亲盘玉梅身着“黄马褂”,挺身而出,迎接这群滥用职权、凶神恶煞的官兵。这件御赐的“黄马褂”也道破了令一个隐藏已久秘密——骆黑马的爷爷是“定边军”将领王德榜的部下,曾随左宗棠出征陕甘、新疆,平定回民叛乱,挫败沙俄收复新疆,后又随王德榜出征与广西提督冯子材带领的部队击溃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作者挥洒自如地将人物、故事在现实与历史间来回切换,将大瑶河一带的民情风俗与骆黑马祖孙三代的传奇身世娓娓道来,从人文历史中探寻湘军骁勇善战的精神源头,为我们呈上一席民俗风情与传奇演义交融的饕餮大餐。

文学传承历史,初心牵系未来。《白帆船》于尘封往事中叙写曾经的苦难以及苦难背后所迸发的力量,作品呈现的是建党初期、大革命时期、红军长征这一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云,用一代革命者的奋斗和牺牲展示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高度契合。

“共产主义不是空口谈谈就可望实现的,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奋斗。”贤平、俊智被捕后,面对敌人威逼利诱,坚贞不屈,俊义、俊喜等人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他们身上这种慷慨赴死的大无畏精神,充分展现了革命者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英雄气概。在近道书院,俊礼救下受伤红军被孟贤树为难,孟父孟长轩挡在俊礼身前,驳斥孟贤树之辈代表的国民政府,“就你那狗屁政府?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个个都想升官发财,个个都不把老百姓当人看......”作者通过细节刻画,暗讽当时社会的腐败与不公,具有很强的历史批判性。反观革命初期那段烽火岁月,多少仁人志士、热血青年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坚贞远大理想、信念之光,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小说中很多人物贴近现实,个性鲜活。“风城大儒”甘新亭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甘母陆英莲大义凛然、爱憎分明;族长甘新乾、孟长轩德高望重、深明大义;“木材老板”湘南特委领导谢介甫,掩护革命者转移的茂源商行掌柜薛应景,金桂婶、荞花......以及反面角色的孟贤树、孟贤高、髙寻龙、王德光等人物塑造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本书带有浓厚的瑶族文化特征与乡土情怀,如大瑶河、放排、山寨、香草、猎户......这些生态素材与茂智老师驻留瑶乡密不可分。江华也是一方红色热土,有很多红色故事、红色足迹,等待我们去探寻、去品读,《白帆船》如一座高塔,指出文学迁徙与还乡的方向。

生逢盛世,何其有幸。作家陈茂智执青春之笔,书写青春之民族,以《白帆船》涤荡历史之积秽,挽回民族之青春,诠释了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根本立场,也昭示着伟大建党精神再次扬帆远航。

责编:樊汝琴

一审:樊汝琴

二审:甄荣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