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博同济!看长理学子潘杰的优秀“答卷”

  新湖南客户端   2024-03-17 16:55:34

大学期间44门课程满绩点,连续三年稳居专业第一,先后荣获校特等奖学金、一等奖学金以及“五四评优”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并获评优秀结题;斩获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奖项1项;以学生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参与发表SCI论文1篇,参与发表中文核心论文2篇;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

翻开长理学子潘杰的本科成绩单,亮点满满。最新的一笔,是他已被推免至同济大学攻读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道路与机场工程方向博士学位。

扎实基础 厚积薄发

根深而叶茂,任何成就都离不开扎实的基础。作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潘杰三分之一的专业课是由美国合作院校的外教授课。因此,优秀的语言能力是必备的前提。

初次接触全英文的专业课,让潘杰感到很吃力:“刚开始我连听懂单词都觉得非常艰难。”但是潘杰并未因此丧气。借由外教统一线上授课的契机,他会在每节课后反复观看课程回放,逐句精听,并通过线下请教中方助教、线上邮件联系外教来扫清知识盲区,直至完全消化吸收课程知识。除此以外,潘杰还会通过观看英文电影、背诵单词以及大量刷题来练习听力,积累词汇量。日积月累下,潘杰的英语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大二上学期中期,他便可以无障碍地听懂外教课程了。

潘杰还积极申请成为外教助教,有了更多锻炼口语和提升能力的机会。谈起与外教两百多封的邮件交流,潘杰说:“外教们通过邮件和我分享当地的风俗文化和历史故事,也会给我讲一些国外正热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和眼界。”厚积薄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积累下,潘杰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开阔的视野格局以及一口流利的英语。也正是凭借这些,他在推免面试中得以崭露头角。

知行合一 以赛提能

在长期的学习和积淀之后,潘杰认识到自己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以致用更为重要,于是他决定通过学科竞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实力。

潘杰的学习笔记

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是全国规模最大、涵盖专业最多的高校土木建筑专业赛事,潘杰紧紧抓住这一提升创新创造能力的机会,成功组队参赛。在团队中潘杰主要负责的模块是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展示、项目汇报内容展示以及动画制作。除此以外,作为主要负责人,他还需要总揽全局分配任务,并根据进度随时进行任务调整。

比赛时,他所在的团队以马栏山园区A办公楼为原型,采用低毒、低烟材料对外墙、屋顶进行绿色结构设计,并别出心裁地使用了Pathfinder系统对建筑进行防火疏散模拟,通过这两大创新点融合,他们一举拿下了国赛一等奖。此次参赛经历让他对BIM技术的了解与掌握更进一步,同时也极大提升了他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这次获奖使潘杰信心大增,他开始冲击更多创新类赛事。

潘杰参加“中外演说家”演讲比赛

令潘杰印象深刻的还有美国数学模型竞赛。赛题以市场交易者频繁买卖波动性资产来最大化其总回报为背景,要求参赛队员开发模型来确定交易员每天如何处理资产。与之前的竞赛不同,这次竞赛的准备时间紧张。“一共四天,前两天早上五六点开始,晚上十一二点结束,后两天就直接通宵了。虽然困难,但是大家相互打气,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后的代码花了三四个小时才完成了迭代。”潘杰回忆。短短四天,潘杰所在团队争分夺秒进行编程、制图、论文编写,最终成功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完成了比赛,并且获得了H奖的好成绩。

在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各项技能的加持下,他成功斩获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国家级一等奖、美国数学模型竞赛(MCM)H奖等20余项科研创新类奖项。“竞赛使我积累到了其他领域的知识,学会使用BIMMAKE等软件,如何建立数学模型以及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和论文书写等,这些都为我的科研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潘杰感叹道。

专注科研 砥砺前行

如果说,潘杰的本科三年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作,那科研一定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科研,潘杰得以发挥自己的专业服务于“乡村振兴”,也让他坚定了未来的奋斗方向。

大一暑假,潘杰前往新宁县坪山村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期间,坪山村的公路运输难题引起了潘杰的注意,“有没有可能研制出一种低成本、高性能的路面材料,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呢?”带着这样的思考,从坪山村返校后,潘杰便主动申请班主任金娇老师作为学业指导教师,深入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展学术研究,开启了他的科研之路。

初入实验室的潘杰,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科研小白。在金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他经过了系统的入室教育、科研启蒙以及文献检索培训,并利用课余时间跟随研究生一同实验以及旁听金老师课题组的科研会议。在金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指导下通过大量阅读路面材料相关的学术著作,最终他选定了高性能改性沥青材料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牵头组队申请并获批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然而,困难才刚刚开始,当时,潘杰的专业课程只学习到简单的沥青三大指标实验,科研所需的DSR、BBR以及MSCR等实验他都从未接触过,这意味着他要从零开始学习。潘杰下足了苦功夫,慢慢摸索并熟练掌握了实验技巧。

潘杰在讲解沥青实验论文

潘杰所在的金老师团队一直深耕于高性能改性沥青材料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和创新项目组成员引入了废旧橡胶粉、聚酯纤维、环氧大豆油进行复合改性,通过建立性能响应数学表达模型,确定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复合改性沥青的最佳制备参数,结合分散体系结构特点,分析各组分间的协同增效机制,研究复合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最终制备出了高性能超韧复合改性沥青。实验中用到的原材料——旧橡胶粉,来自废弃的汽车轮胎,对其进行成功的复合改性意味着我国大量废弃的汽车轮胎有了“用武之地”,这不仅有利于减轻废弃轮胎对环境的污染影响,更大大降低了沥青公路建造成本,为乡村的道路建设做出了贡献。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潘杰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并获评优秀结题;发表SCI论文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参与发表SCI论文1篇。

“科研的实践与探究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道路工程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未来,我会继续对本科的科研成果进行打磨,真正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潘杰说。(李明婷 丁嘉俐)

责编:刘宇慧

一审:刘宇慧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