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新时代的文艺评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3-15 10:48:21

文丨张未末

当前,湖南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文艺评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最根本的立场和最鲜明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何以人民为中心做好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话语建构,既是文艺评论的应有之义,也应成为文艺评论者的时代自觉。

文艺评论的人民性源远流长

纵览中国历史,古代文论中“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奠定了“文学是人学”思想基础,也为“人民性”文艺思想建构、文化传承提供了源头活水与根本素材。自古以来的思想家、文艺家无不有着为民立言、为民著史、为民述怀的本心。如《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提出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意志,确立中国文艺的人民性民族特色。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不但是科学的文艺评论方法,更从人与人忧乐相通的角度明确提出“与民同乐”,实现人民与统治者在文化艺术层面的阶级平等,这就富有人民性的因素。苏轼提倡“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现实文风,所谓“言必中当世之过”,要求创作要反映人民疾苦,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反对空虚无实的形式主义之风,对纠正当时文坛的不良创作倾向起到重要作用。这些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为近现代的“人民性”文艺创作与评论,给予了坚实而厚重的话语资源和精神血脉。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传入中国伊始,就与人民大众紧密结合在一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深受其影响和启发,鲁迅、瞿秋白、李大钊等从革命现实出发,倡导“为人生的文学”,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口号,助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以“文旗随战鼓,评论为人民”为办报宗旨的《晋察冀日报》所刊发文艺评论,始终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宣传党的文艺政策,为抗日根据地文艺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同时期外国的文艺理论也有着鲜明的人民性特征。如俄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强力集团”强调音乐创作的“人民性”和“现实性”;法国音乐家德彪西在著作《克罗士先生》中写到“音乐不是专供音乐家或自命音乐鉴赏家们消遣的。”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专门撰写《历史小说》对人民性问题进行论述。1944年《中苏文化》文艺专号,登载近代以来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提出文艺的人民性理论,深刻影响我国文艺理论思潮。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几代领导人一以贯之的地突出文艺的为民本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等重要论述与我们党长期以来倡导的文艺工作方针原则一脉相承,指明了新时期文艺评论健康有序发展的前进方向,标志着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春天的到来。

直面当下文艺评论的成绩与短板

近年来,湖南文艺评论随国运文运而兴,呈现繁荣之势。

一是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坚强有力。召开文艺评论工作调研座谈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实施方案》,建立了由省委宣传部指导、省文联牵头、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具体负责的领导协调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了文艺评论“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的基调,得到中国文联、中国评协充分肯定。

二是积极回应创作需要和人民期待。湖南文艺评论界与时代和创作同频共振,立足本土、聚焦热点,大力开展具有理论深度和价值引导力的评论,为重大主题文艺创作鼓与呼。对舞剧《热血当歌》、电视剧《问苍茫》《麓山之歌》、纪录片《中国》、图书《乡村国是》、电影《长沙夜生活》等进行了立体深入解读,助推相关作品斩获大奖,引发社会共鸣,特别是激发了广大群众的二次创作热情,如《问苍茫》在抖音、B站等平台持续保持热度。同时关注网络作家等新文艺群体,积极为他们发声鼓劲,与创作一道共商未来发展之路。

三是推出鼓舞人民的文艺评论作品和人才。张硕短评《公者何以千古——重温焦裕禄题材的几部影视作品》、聂茂著作《中国新时期文学自信力》斩获近两届中国文艺评论推优活动“啄木鸟杯”。欧阳友权的评论《人民文学,重新出发》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全国形成了较大范围的讨论和关注。举办《文艺评论十二家》《肖舞音乐评论选》发布式,助力青年评论人才成长。

四是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艺评论平台和阵地。成立湖南省新时代文艺研究中心,并在省内重点高校设立研究基地,推进文艺理论基础研究。在《文艺论坛》开设“习近平文艺论述研究”专栏,切实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到文艺创作和事业发展中。创新文艺评论宣传矩阵,用好用活《湖南宣传》文艺阅评专刊、《湖南日报》湘江周刊、红网文化频道、湖南文联微信公众号等评论阵地,以及《芙蓉》《湘江文艺》《湖南文学》《文艺生活·艺术中国》《魅力湖南》等本土期刊。搭建湖南文艺评论推优活动、长株潭“我是乐评人”橘洲音乐论坛等平台,召开“湖南网络文艺评论阵地建设专题研讨座谈会”,在拓展新天地的同时巩固主阵地。

与成绩相对,当下我们文艺评论在坚定人民立场、体现为民宗旨、彰显人民力量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首先,文艺评论话语不接地气。文艺评论的人民性决定了其话语体系必须为人民群众看得懂、传得开,不接地气的评论产生的本质是立场问题,立场错了,再好的文笔也只能写出文字垃圾。一方面,一些人写评论喜欢“故作高深”,偏好使用学术辞藻,生搬硬套西方那套理论,觉得不用点术语标榜自己就体现不出“高明”,实则脱离群众孤芳自赏,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毫无裨益。另一方面,更有甚者从一己私利出发,将文艺评论降格为市场交易,笃信红包的厚度决定评论的高度,如早前引发广泛议论的《平安经》事件,就不仅是不接地气,更让文艺评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饱受质疑。

其次,文艺评论对象缺乏联系。当下文艺评论工作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评论对象和矛盾问题不是很清晰,其中对象指的是被评论的作品或创作者,矛盾指的是吹捧还是批评。绝大多数时候作评论都是等到作品已经诞生了才开始,评论者鲜有提前介入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尽管我们强调创作和评论的联动协同,但事实上都是各走各的路,所以会出现创作者和评论者相互掐架的情况,使得创作和评论两败俱伤。换言之,正是因为与评论对象缺乏应有的联系,导致现在的评论基本上没有什么矛盾可言,清一色说好话的居多,能够提出真知灼见帮助作品打磨提质的批评倒是稀缺产品,像评论家胡采和作家杜鹏程这样相互成就的例子就更不用提了。

再者,文艺评论队伍参差不齐。部分评论者缺乏深入生活和扎根人民的定力,觉得看了作品就可以想当然地一挥而就,一些评论直接沦为读后感似的个人情感表达,“上不接天线”没高度、“下不踩大地”没深度,评论则愈发空洞且无穿透力。部分高校评论者执着于“象牙塔”中,只对作品进行拆解式的过度阐释,缺乏跳出作品观照世界的眼光,无法作出时代性、人民性和全局性的评论,难以引领群众体察作品之外的大气象、大情怀和大境界,自然也很难被人民群众所记得。同时,网络文艺评论的涌现,在降低文艺评论发表门槛、吸纳评论作者、扩大评论受众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不免带来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问题,造成“流量变现”等负面影响。

创新书写文艺评论的时代篇章

写好新时代的文艺评论,要从主客观两个维度进行创新。

主观上要解放文艺评论的新质生产力。

一要理论创新。实现文艺理论的原创性和中国化,高度重视从中华优秀文论成果、中华优秀美学传统中汲取时代内涵,批判吸收外来文艺理论,建构中国文艺理论评论体系,做到在理论的高地上有中国话语权,把评论的价值标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二要人才出新。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而评论的生产力就来自从事评论的个体。数字技术的发展让文艺评论的主体极大地扩充,我们要对其加以引导,进一步挖掘文艺评论人才,从人民群众中逐步发掘,从在校学生开始培养,从各文艺类别中遴选,打造一支新生代文艺评论家队伍。

三要平台革新。平台决定着发声的辐射力、影响力,好的平台和舞台能有效开阔评论者的视野,从而高屋建瓴、有的放矢,发挥举旗引领作用。要通过重要期刊、杂志、报纸和主流媒体等线下平台,达到集结队伍、联系人民群众的目的;通过“两微一端”、短视频等线上平台实现文艺评论出圈破圈,让文艺评论的声音走进大众、引领大众。

客观上要解放文艺评论的制度性约束。

一是突破限制文艺评论发展的壁垒。这里要指出的是,高校及社科机构等部门吸纳了大量文艺理论评论人才,但囿于不合理的考核机制,如3000字以下的文章不算成果、必须在指定刊物发表才算绩效等,这部分评论力量被极大的压制,迫切需要探索一条科研考核和社会效益相适应的道路,像设立文艺评论类社科基金项目、将文艺评论纳入考核和职称评定中等,让“象牙塔”的明珠切实转化成文化生产力。

二是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实施方案》,完善创作和评论联动协同机制。为人民服务的文艺评论,就是要把握人民对文艺作品质量、品位、风格等的期盼,如果不是真的融入了、理解了作品和作者,是没办法写出好评论的。这要求评论者必须身在、心在、情在,也客观上需要文艺创作者为评论提供介入的渠道、观摩的途径,以期创作评论的双向奔赴。

三是建立文艺评论的激励机制。文艺评论是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有效方法和有力手段,然而目前中宣部明确的19项全国性文艺奖项中还没有文艺评论类奖项。文艺评论是具有导向作用的,需要与创作者对话,需要精神沉淀,更需要进行坚实的艺术表达。奖励作为一种价值导向,体现党委政府对文化的尊重,这种导向会凝聚成一地文艺的新特点,带动当地文化的发展。可以期待各地各部门在这个方向进行有益的尝试,让之成为引领文艺评论向上的风向标。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文艺评论作为评论者与艺术创作者、人民群众及社会沟通、交流、互动的纽带,有赖于我们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为之倾力。说一千道一万,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始终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愿我们文艺评论者都能恪守本心,交上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作品、更无愧于人民的答卷。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