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虎溪书院的春天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3-11 17:09:58

文 | 易中华

一场春雪过后,虎溪山麓的梅林,梅花似雪,雪似梅花,似与不似之间,都显得幽香、奇绝。

2016年8月,我奉调从辰溪县来到沅陵县工作,没想到自己会如此地亲近一脉圣山、一座书院、一位先贤。这山,便是“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中华书山;这书院,是隐于大唐龙兴讲寺后的虎溪书院;这先贤,自然是曾在此授“致良知”之说的明代大儒王阳明。

沅陵县政府大院就坐落在虎溪山上,距离虎溪书院不到十分钟脚程。早在1999年,沅陵虎溪山一号汉墓出土了大量汉简、漆木器、陶器、铜镜、玉印章、玉璧等,包括堪称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食谱“美食方”,成为当年全国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虎溪山并不高大巍峨,然而千里沅江与八百里酉水却在山脚下彼此汇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兴讲寺就于此坐北朝南,依山而筑,飞檐翘角,红墙青瓦,古朴典雅。它居高临下,俯瞰着滔滔沅江与酉水,福佑着辰州(沅陵古称)大地,从容淡定,千年不倦。

龙兴讲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是唐太宗李世民敕建,以安抚感化西南群蛮,教化稳定一方,为唐代建筑最早的佛学书院。虎溪书院,则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王阳明的门人又是同乡徐珊出任辰州同知,访其师当年讲学遗迹,与邑宪副王世隆建虎溪精舍,院址在城西虎溪山半龙兴讲寺之北。精舍有亭、轩、楼、阁等,辟修道堂,“大集多士,以倡明其学”,并辟祠以祀守仁,由此, “四方志学之士,日彬彬焉集”。崇祯初,守道樊良枢重修,更名“阳明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知县赵念曾在其中设义塾,复改为“虎溪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廷诏令“废科举,兴新学”,知府连培基奉文创办辰州府中学堂,即以虎溪书院住院生童为学生,山长为教习,成为现在的沅陵一中的前身。

这个春天,我再一次站在虎溪书院的香樟树下,看“酉水引于西而右旋,沅水襟于前而左抱”,水叠着水,浪簇拥着浪,岸边的垂柳开始吐出嫩黄的新芽,一群群鸥鹭在汀渚自在地飞来飞去。这一刻,我仿佛置身于某种无言的磅礴之中,似乎看到明正德五年(1510年)的那个初春,雪尽过后,大地开始清鲜朗润,一片桃红柳绿。年近不惑的王阳明,青癯长须、衣袂飘飘,怀揣一襟的霞光来到虎溪山,因“喜郡人朴茂,质与道近,因留虎溪龙兴寺,寓凭虚搂弥月,与武陵蒋信往来讲论,进士唐愈贤从之游,刘观时、王嘉秀诸人咸执贽受学焉。”整整一个多月,虎溪山上,燕子滩头,河涨洲里,王阳明与诸生一道,培根体认,讲授心学。闲观物态皆生意,一曲沧浪击壤听。诸生环而拥之,随地请正,求证论道,乐此不疲。当他离开沅陵时,在龙兴讲寺留下著名的题壁诗:“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问惠休?云起峰间沉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自满州。好景同游不同赏,篇诗还为故人留。”同时,又依依不舍、寄语殷殷地题写《与辰中诸生论收放心书》:“谪居两年,无可与语者。归途乃得诸友,何幸何幸!方以为喜,又遽尔别去,极怏怏也……”

彼时,千余人虔诚地静听一位历经磨难的大儒讲学弘道,了悟良知,那该是一种怎样宏阔的盛大场面,怎样漫漶的耳濡目染?!于是,轻寒的初春慢慢有了迷人的薄暖,许多渐渐逝去的意味深长开始重新涵泳归来。心念所及,这次显赫一时的“虎溪讲学”,无疑,已成为王阳明“西辞东归”后,一次心潮澎湃的宏大布道。“天何言哉,春雨一簾芳草润;吾无隐尔,秋风满院木樨香”。王阳明在沅陵的虎溪布道,是其在湖南讲学时间最长、弘道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举,为沅陵、湘西、湖湘大地,乃至整个中国“心学”思想弥洒了“我心光明”的圣哲之光。

如果说,阳明之学,悟于龙场,而发端于辰州,倡行于天下。想来,一点也不为过。

虎溪山,因此成为王阳明首揭“致良知”的“策源地”。沅陵有幸,迎来了王阳明首倡心学之说。虎溪山,由此高大峻茂起来,成为一座良知之山,本性之山,光明之山。

如今,五百多年过去了,王阳明心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或引用王阳明的学说,主张、强调要“像王阳明那样‘诚意正心’、‘知行合一’,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 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务必做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在隐秘的虎溪书院,在端肃的王阳明塑像前,我确乎感受到一脉春天的气息正迎面袭来,婀娜着,清新着,芬芳着。我不由想到王阳明的“心学”与共产党人的“心学”,正如古之所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体用”,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体”是基础与根本,“用”是作用与效果。“体用不二”“体用一源”,由“体”达“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可“化成天下”,而文脉赓续的路径,除了“以和为贵”的天下至理,“以人为本”的文化底色,更需一条“以心为要”的常青之道。

不朽是良知的光芒。“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终其一生,把自己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哲思和起落沉浮的人生经历,变成了一个雄浑、光明而高洁的生命宣言,且在明心见性中知行合一,成为一个有良知、有定力、有力量的行动者。

醺风微拂,树间恍若天籁的簌簌声飘过耳际,几簇低到尘埃里的山茶花,灿然一片。“……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那一簇簇的花汲着天地灵气与精华,大大方方、明明白白地开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巨大的寥廓与静寂中,如何明“心学”之体,达“心学”之用?如何寻觅到阳明“心学”的时代价值与意义?我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为老百姓服务的基层公务员,当不断建立起共产党人坚韧强大的“心学”,铸造立党为公、坚守初心使命坚不可摧的内心强大的定力,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凭“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创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藉“知行合一”,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以“致良知”,达到人与自身的和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发现良知、实践良知,彰显人性本来的光辉,且日益精进,涵养官德,赋予今人实践道德、完善自我的勇气,在日用伦常之间真知真行,在礼乐刑政之间知行合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躬身入局,事上磨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经受住任何诱惑风险挑战,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使自己成为一个光明高尚的人,一个心怀国家和大众的人。

中华有书山,人间皆正道;大河复奔腾,沅酉宜当歌。当一个人的良知藏在心底,“天下之大本”藏在心底,而且藏在一切人的心底,藏在“自圣人以至凡人”的心底,不断警醒人们对善在我心的自觉自信,提醒人们以“行”为核心的内在驱动,唤醒人们对良知的敬畏而依良知作为,如此万物一体、休戚与共,像呼吸空气一样地躬行良知,知善知恶,为善去恶,轻轻一挥手,便可拂去千万孤独,那必是生命的另一种不朽。

我这样想时,虎溪书院飞檐上的天空高远而蔚蓝,一群鸟儿叽叽喳喳飞来飞去,一群孩子正在修道堂内诵读国学经典,书声琅琅,似乎是五百年前千余人切磋正学的回响。

几缕不动声色的杨柳风,倏忽从我的双肩掠过,我看着县委、县政府新近复建的修道堂、好景楼、阳明祠、惜阴堂、梓潼阁、当仁堂、尊经阁、鸥鹭居、玉芝亭、凭虚楼、见江轩等建筑,循山就势,端居龙兴讲寺之上,远观鳞次栉比,气势恢宏,近视门庭壮阔,美轮美奂。其一砖一石,一梁一柱,一纹一饰,一草一木,无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因地制宜,古朴雄浑,典雅稳重。我凝视着它们,它们也凝视着我,仿佛在不断追询:如何利用好虎溪书院,通过虎溪书院这个载体,深入挖掘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如何循着阳明先生在沅陵虎溪布道的脉络,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激活阳明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如何在转化运用上做文章,做好文化的挖掘与传承、研究与传播,助推沅陵县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沅陵,作为阳明心学的始揭地、策源地,如何让“我心光明”的虎溪山头成为又一个让世人瞩目的高地?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在烟霞里步步为营,在春风里稳步推进,持续深入地探究与践行,满蕴独有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支撑,让饱经风霜的皱纹,多年后,依旧楚楚动人。

心心念念,有人望浮云以涤尘埃,有人观沧海以阔胸臆。璀璨琳琅处,“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原上草离离,风正暖,柳正绿,花正发……此时此刻,虎溪书院的春天,正如约而至。

(作者系中共沅陵县委副书记、县长)

责编:周紫云

一审:周紫云

二审:肖畅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