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丨3月10日《三湘都市报》版面速览

  三湘都市报   2024-03-10 06:54:57

“现在洞庭湖的江豚回来了,大鱼大虾回来了,候鸟比以前更多了,洞庭湖正在越变越美。”3月7日,在湖南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省委书记沈晓明向中外媒体介绍,近年来,湖南在洞庭湖生态修复中一手抓环境治理,一手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取得了可喜成绩。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碧波荡漾,是一湾流淌在湖南人心底的乡愁,是一段铭刻在湖南人骨血中的文化基因。

江湖滔滔,洞庭淼淼。洞庭湖自然形成,千百年来经历了由小变大又由大变小的过程。据资料记载,1644年至1825年间洞庭湖的湖面达到鼎盛,约6000平方公里。此后数百年,泥沙淤积,盲目开垦,致使“堤垸如鳞”,曾经栖息于此的麋鹿、江豚销声匿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洞庭湖治理和保护。尤其是近年来,湖南彰显“守护一江碧水”首倡之地的首倡之为,纵深推进“一江一湖四水”治理,持续强化防洪蓄洪体系建设,全力提高洞庭湖水安全保障能力、构筑洞庭湖水生态屏障,着力做活洞庭湖保护与治理“水文章”,执笔绘就了一幅河湖安澜、山青水美、人水和谐的诗意画卷。

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亲近我们。如今的洞庭湖,吸引了无数“生态精灵”在此“安家落户”。“洞庭三宝”:天上飞的候鸟、地上跑的麋鹿、水里游的江豚回来了,国家“十四五”抢救性保护的极度濒危物种黑脸琵鹭时隔五年也再次现身……

今年全国两会,洞庭湖生态治理再次成为在湘全国人大代表和住湘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湖南代表团提出全团建议,住湘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建议完善三峡后续工作长效机制,加强长江中下游生态保护。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未来的洞庭湖“朋友圈”,还将不断有“稀客”加入,一同续写江与湖、人与水、绿色与发展的新篇章。    

■李成辉

责编:陈舒仪

来源:三湘都市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