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新域丨从家谱叙事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3-08 10:27:42

刘灿姣 石岩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有助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发展提供更为深层次和根源性的认同力量。通过对少数民族族谱叙事的解读,我们可以挖掘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观念,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几千年文明互动下形成的历史脉络与动态过程。

国家编正史、地方纂方志、家族修家谱,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三大支柱。各民族家谱不仅为研究姓氏来源、家族迁徙、历史人物、婚姻制度、宗族制度、民族交往等诸多历史重要问题提供线索,还为中国移民史、中国疆域史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一手资料。少数民族的家谱诠释了“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湖南是多民族省份,汉族、土家族、苗族等56个民族共居湖湘大地,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为668.52万人,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清代及民国时期,是湖南民间纂修族谱的繁荣时期,少数民族知识精英以全知、限知、戏剧式等多种叙事视角切入,通过编修家谱传递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和精神认同。

祖先叙事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在湖南少数民族家谱中,叙事者们通常通过将祖先追溯到炎黄时代,祖地溯源到华夏中原地区。比如,湖南会同的侗族赋梅堂《宋氏宗谱》谱序所记祖先事迹:“迄于李唐,吾祖璟生开元,作相,封公广平,以至申锡克承祖绪,逮夫,齐邛南唐启迪列祖有召谋臣,是适封土青阳。”通过对祖先记忆的祖源叙事、祖先迁徙的移民叙事、祖先身份的始祖叙事,阐释出基于祖先记忆之上的共同体叙事,强调在历史上与华夏民族同根同源,体现对中华民族历史的高度认同。

家规家训叙事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叙事的实践落脚点。在宗法社会与仁爱、礼制为主要规制的厚重历史思想脉络下,形成了中华文明独有的修齐治平的家国文化体系与文化特质。在此背景下,湖南少数民族的知识精英撰修家谱,教化子孙,凝聚宗族。土家族《汪氏三修族谱》、土家族《苏氏族谱》、苗族《青氏族谱》等家谱中的家规家训均蕴含了明理向善、耕读传家、博爱济贫、和待乡曲、为国尽忠等思想,表达出对家国一体的认同。

圣谕广训和保家爱国叙事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认同。比如,侗族《姚氏族谱》、苗族《青氏族谱》、回族《马氏续修族谱》等多部族谱载有“圣谕广训十六条”,这最初是由清代康熙皇帝提出,是朝廷王权和国家意志。圣谕第一条论孝悌之道、第二条论亲宗族,但在少数民族族谱具体内容的排列上,首先强调对国家的忠诚,侗族《宋氏族谱》中前三条依次是:一先国家、一孝父母、一友兄弟,这表明了先公后私的思想观念。此外,湖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家谱中记载了祖先保家卫国的先进事迹。较为典型的是瑶族《龙氏族谱》中所叙述的先祖龙禹官父子招讨峒苗,并大获全胜的史实。祖先为国立功的事迹被普遍写入家谱之中,目的正是为了教化族裔为国立功立名,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和精神认同。

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发展史。通过整理130余部湖南少数民族家谱可以发现,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密切往来,已有几千年之久。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作者分别系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硕士生。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南岭走廊少数民族家谱的共同体叙事研究”(课题号21YJA850006)阶段性成果】

责编:杨兴东

一审:杨兴东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