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周刊·艺风|从《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看党员的忠诚干净担当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3-08 09:55:02

文|赵文杰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我看了两次,每次看片内心热流涌动,久久不能平静。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周恩来总理于1961年5月赴河北伯延公社调研,历经4天4夜的调查,及时将调查情况向中央汇报,最终促成中央决策解散公共食堂的故事。

周恩来总理胸怀百姓,为掌握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问题,对全国的工作决策提供依据,亲赴革命老区伯延公社蹲点调查4个昼夜,与老区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有半点总理的架子。他一直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周恩来为民办老师蹲下身子穿鞋,可是老师的脚浮肿,穿不上鞋,他感到深深的自责。看到这个镜头,我感觉鼻子发酸,这就是我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总理啊。总理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总理在调研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得出了当时最主要的问题是吃饭问题的结论。吃饭问题是最大的民生,因而他以此问题入手,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好第一手资料,为中央的决策提供详尽的依据。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周恩来亲自深入基层一线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调查4个昼夜,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总理刚到公社,就发现了问题:还是初夏五月,树上的叶子不见了。于是,总理对公社主任郭凤林发出了“叶子去哪儿”的第一问。紧接着就是召开会议,走访群众,实地考察,按图索骥,顺藤摸瓜,找到了伯延人民最大的问题是吃饭问题,导致吃饭问题产生的是公共食堂的问题,即是农村生产关系出了问题。根据全面调查了解的情况,总理立即向中央汇报,促使中央及时调整政策,解散了公共食堂,解放了生产力。

作为党员,就要学习党的优良传统,深入一线,深入实际,依靠群众,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全力推动问题的解决。要及时掌握老百姓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为决策提供现实依据,而不能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衙门嘴脸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领导干部只有真正俯下身子,脚踩泥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在推进我们的伟大事业中行稳致远。

周总理勇于担当。因为自然灾害,老百姓吃不上饭,他向人民道歉: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啊。周总理谦和。他喊单独开伙的单身汉为“老哥”,喊老支书为“老哥”,对张二廷说“我们做朋友吧”。周总理艰苦朴素。和老百姓一起吃窝窝头,吃糊糊,连帮老百姓插红薯秧口渴了,都不多喝一口水。周总理清廉。出于对总理的敬爱,邮局小姑娘送总理一枚清朝道光年间的邮票,但总理没有收,说这是一枚很珍贵的邮票,是伯延邮政历史的见证,这张邮票还是属于这里的。作为党员,应该努力学习总理的优良品德,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责编:陈普庄

一审:刘瀚潞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