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曹琼文 曹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文学的创新报道探究——以湖南日报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文学里的村庄”为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3-06 16:45:56


摘要: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中国乡土文学作为反映乡村生活、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讲述了百年乡土中国的历史变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更需通过媒体报道放大其“以文兴村”的本领。本文从报道的策划定位、内容呈现、全媒传播三方面出发,探究新时代主流媒体对经典乡土文学的创新报道路径,助推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土文学 新闻报道 湖南日报

文|曹琼文 曹辉

2023年10月23日,湖南日报推出“文学里的村庄”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以经典乡土文学为切入点,向大众展现10位文学大家故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生动鲜活地呈现了曾经文学里的村庄故事与新时代村庄真实生活的对比。该系列报道一经推出便引发读者关注,经各平台传播后火爆出圈,全网阅读量超7亿,堪称“现象级产品”。本文从策划定位、内容呈现、全媒传播3个方面出发,探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学里的村庄”对乡土文学的创新报道路径,为主流媒体助力乡土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提供启发和借鉴。

策划定位紧扣时代脉搏

“文学里的村庄”系列报道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第一要义,在于湖南日报完备充分的策划和明确的定位,从预热到组稿再到后续报道的整个过程中,把握报道核心,挖掘乡土文化;明确报道主题,厚植乡村文化自信;精选报道内容,立足百年经典乡土文学;坚守报道初衷,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

挖掘乡土文化,以“山乡巨变”致敬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打好脱贫攻坚战,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文学里的村庄”通过呈现10个代表性村庄的历史性变迁,挖掘乡土文化,向读者展现了乡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边城”山水百年诗情》讲述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该报道于2023年11月3日精准扶贫重要理念提出10周年之际刊发,不仅对这组报道进行了完美收官,更体现了湘西十年筚路蓝缕,“首倡之地展现首倡之为,与世界同跳动,与时代共呼吸”的精神。

立足百年经典乡土文学,为读者带来“诗和远方”。 中国经典乡土文学浸润了一代代读者的心灵,作家的文字构筑了无数读者共同的乡愁。在精准设置“以乡土文学展现山乡巨变”总报道主题的基础上,湖南日报精心挑选出10位在中国文坛有着广泛影响的文学大家,带领读者走进文学原乡,走近文学,走近作家,重温经典,以期让人们在碎片化阅读时代,重拾内心的宁静和安逸,从而唤起人们对文学、文字的热爱,给社会和心灵带来“诗和远方”。“文学里的村庄”把“文学”与“村庄”联结在一起,把“诗”与“远方”联结在一起,读者看到了鲁迅笔下萧瑟悲凉的鲁镇、沈从文书中质朴纯粹的边城、莫言无限热爱的高密东北乡、路遥记忆里流淌着东拉河和哭咽河的双水村……在快节奏的当下,这样的报道让人们愿意慢下来温习、聆听、感悟、关切乡土文学和村庄的流转,从繁杂的现实生活中短暂抽离,获得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慰藉。

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以文兴村”提供借鉴启迪。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媒体强化舆论导向,更需要通过创新报道激发乡村文化的活力。湖南日报历来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报道,“文学里的村庄”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作家和文学IP的力量为乡村带来的转变,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催生出红红火火的红高粱产业;因为鲁迅的“社戏”而吸引万千游客的影画剧《鲁镇社戏》;周立波以家乡为原型创作小说《山乡巨变》,带来清溪村真正的“山乡巨变”……今天的中国乡村,正处在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时代,“文学里的村庄”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揭示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和广阔前景,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如何借助文学和文化力量实现振兴”的参考,推动更多的乡村走上以文兴旅、以文兴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发挥新时代乡土文学的光辉,为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战略注入了强有力的文化精神力量。

内容呈现深耕“文学原乡

“内容为根,形式为叶”,优秀的内容质量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创新的呈现形式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竞争力。“文学里的村庄”在一众融媒体报道中出圈,源于对乡土文学的坚守,该系列报道将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与见人见物的故事细节结合起来,通过行进式采访,讲述乡村的今昔对比,立体刻画乡村发展中的关键人物形象,剖析文学于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并采用立体组合式融媒呈现,给读者带来沉浸式体验。

拓展报道历史纵深,关注文学背后鲜活人物。 湖南日报记者深入民间、走向田野,把笔触伸进一方“土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融会贯通,对乡土文学和村庄变迁进行深度挖掘和传播。他们选定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边城”、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周立波的“清溪村”、李佩甫的林州“红旗渠”、路遥的“双水村”、马烽的“贾家庄”、贾平凹的“清风街”、韩少功的“汨罗八景”、王跃文的“漫水村”十地,对作家背景、文学故事和村庄变迁进行深度描述。系列报道处理好了宏大叙事与深度叙事的关系,平衡了物化叙事与人本叙事的关系,强调以“人”作为报道核心,关注故事背后一个个鲜活的人,通过典型人物的视角、典型的百姓故事,聚焦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深度凸显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个体及群体命运。第三期《文韵悠悠,清溪奔涌》中的“立波清溪书屋”老板的卜雪斌夫妇、第五期《追寻平凡里的那束光》中新时代的“孙少安”——村支书郝岗、第十期《“边城”山水百年诗情》中搭建了十八洞村第一个直播间的返乡创业青年施康……对一位位村民拼搏劳动的致富故事的讲述,用丰富鲜活的场景、细节、人物展现出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既有宏观又有微观,既接地气又拔高度,正是“文学里的村庄”系列报道区别于其他乡土文学报道的创新之处。

聚焦村庄今昔对比,见证“山乡”历史发展之路。 乡村滋养作家,作家书写乡村,乡村激活文学,文学反哺乡村,形成了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完美闭环。“文学里的村庄”对10位作家的选取标准中,有这样关键的一条:故乡因为作家本人或作品发生了巨变。正是由于作家对乡村过去的书写,使得文学经典和作家本人成为响亮的文旅IP,助推村庄在新时代焕然一新。飘浮着“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没有一些活气的鲁镇,而今充满创意的文旅景点和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萧索悲凉不再,“游人纷至是寻常”;“雨天见涝,晴天结壳,一片白茫茫,不长粮食长稀草”的贾家庄,通过23年的改水治碱,村民现今生活富足,日子过得红火,“地肥水美五谷香”……充满苦难和悲怆的愁苦地不再,在新时代成为富裕的现代化村庄。“文学里的村庄”系列报道把乡村打造成一面反映中国百余年时代变迁的镜子,不仅是文学作品的价值回溯,还将作者自身与乡村、社会、国家紧密联结在了一起,带读者见证乡村历史发展之路。

行进式深入采访,打造读者深度沉浸体验。 从策划筹备之初的采访、写作、拍摄、剪辑,到报道推出之际的宣传、刊发、推广,“文学里的村庄”团队辗转千里,通过行进式采访,用文字记录下乡村发展的历程和成果,用影像记录下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乡村美好面貌,致力于还原经典作品中的生活空间和生活场景。在文字报道《“边城”山水 百年诗情》中,对凤凰古城进行了生动鲜活的描写:“站在南华大桥上,古城尽收眼底。‘3、2、1……’临近晚上7时,人们倒数,按下手机和相机的录影键,古城的彩灯同步亮起,又一阵欢呼。古城里,数不尽的餐厅、酒吧和客栈,人潮汹涌,各种方言和欢笑声声入耳。旅拍的人们多选苗族服饰,一路轻跑着过江的时候,银饰叮当。”而在视频报道《百余年后,遇见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中,随着记者的脚步穿行茶峒、泸溪、凤凰,更能切切实实地感受沈从文笔下的静谧湘西,今日吊脚楼上灯光璀璨、拉拉渡中夹杂吆喝,游人如织,令人向往。短视频的“短平快”和英语视频的对外传播优势,与文字和长视频的深度报道相得益彰,且长且短、且深且浅、且图且文、且人且物,共同打出一套创新报道乡土文化的“组合拳”,为读者带来深度沉浸式体验。

媒体融合实现传播出

“文学里的村庄”系列报道秉持全媒融合理念,创新传播手段,放大传播实效,以“图片+文字+视频”为基本框架,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不仅满足受众差异化需求,实现跨行业、跨地域、跨媒体、跨平台传播,同时注重传播效果的实时监测与反馈,与各大高校和主流媒体联合打造传播矩阵,使得该报道立意高、创意足、形式新的同时,也实现了传播广、影响大、反响好。

立体组合融媒呈现,“报网端微”实现组合发力。 从前期预热造势,到中期推出内容,再到后期矩阵传播,“文学里的村庄”系列报道采用“文学+”模式,立体式呈现相关内容。在湖南日报上连续10天以连版刊发报道,在新湖南客户端建立“文学里的村庄”专题,涵盖系列报道、记者手记、融媒展示、品牌传播、“湘遇”村庄和各方评论不同板块,着重提高报道在“朋友圈”的传播力;在微博端,湖南日报作为主持人发布了#文学里的村庄##10个数字见证十八洞村的十年巨变#等话题,独特的乡土记忆拨动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记忆和乡愁;同时打通与兄弟单位和相关机构的联动,打造了一个极具价值的传播矩阵,“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新华网、中国记协网等主流媒体进行了推介与转载,放大了传播效能,实现了流量倍增。

再创作再传播出圈,全新维度拓展报道深度。 “文学里的村庄”系列报道一经发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湖南日报、新湘评论、长沙晚报等本地主流媒体迅速响应撰写系列评论,不仅对报道本身进行了评价,还对立意、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读者深入思考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视角。各大高校随即将其作为文学研究对象,展开系列座谈和研读,为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角度。社会各界的评论和反馈,以全面的视角、全新的维度,打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接续和传承,推动了报道和维度不断扩大,引发更多人的思考和探讨。

结语

一方乡土是作家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和沃土,而乡土文学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如果说“文学里的村庄”大型融媒体报道立体呈现了乡土文学的璀璨光辉和乡村发展的历史巨变,书写了“文化引领乡村振兴”新的篇章,那么该系列报道中的每一期文章、每一张海报、每一条视频、每一篇评论,都是从不同角度折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抹“剪影”。在现当代乡土文学走过百年之际,“文学里的乡村”系列报道的适时推出,既是湖南日报社对中国百年乡土文学的一次创新报道,又是文艺工作者挖掘和展现乡土文化的魅力、推动乡村的繁荣和发展的一次前瞻性尝试,更是主流媒体对国家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次有力宣传和支持。

(本文原载《新闻战线》2024年2月(下)。作者曹琼文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曹辉系湖南日报社文体频道总监、高级编辑,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

责编:陈普庄

一审:陈普庄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