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长乐故事会记:较劲、狂欢与千年传承

张为   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2024-03-04 08:16:13

元宵过了,为何还有故事会?

3月2日,正月二十二,离元宵节已经过去一周,汨罗市长乐镇的街道上,原以为将错过一年的威风锣鼓还是咚咚哐哐敲了起来,木制的高跷也噔噔磴踏来人们面前。

照例是大街小巷人潮汹涌,照例是故事传说盛装登场——空中盘旋的无人机群下,这座小镇还是没有错过这一项神秘又亲切的“行为艺术”。

民间最盛大的狂欢,即是如此。

故事会现场(胡清 摄)

没有故事会的年,是不完美的

3月1日下午,离长乐抬阁故事会巡游还有24小时,下市街“故事公”外,陆续有人推着一台台故事的底座慢慢穿过街巷,轮子滚在马路上,又一个旧时光里的传说将呈现在人们眼前。

这时,长乐抬阁故事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阳波匆匆从“故事公”往外走,现在的时间段,上、下市街的故事已经开始陆续陈列到街头,他要去现场检查。记者抓紧时间问他:“为什么年都过完了还要‘玩故事’啊?”

他不带停顿地边走边说:“新年里没‘玩故事’,就感觉有事没做。”下一句,他又立马补充道:“玩了故事,茶余饭后就有了谈资,新的一年才有干劲。”

李阳波这话说得,好像长乐人不“玩故事”,一年到头就缺了劲头,也缺了话头。可能还不止如此,当天傍晚,上市街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范兴也发了条朋友圈:"今天30多个客人来我家,等着3月2日看故事。这意思,似乎长乐的客人,都是奔着玩故事的点来的。"

▲陈范兴朋友圈

这30多位客人,陈范兴当晚订了酒店10多间房招待。他还说,家里一共18个人,明天家里留2个人做饭,16个人都去“玩故事”了。种种迹象表明,元宵是年的终曲,但对长乐人不是,元宵过完了,故事该玩,还是要玩的。

故事来临时走不动的人群、早早就人潮汹涌的街道、一日光销售气球就赚得盆满钵满的摊贩,通通证明了这点。

▲人潮汹涌的街道(夏凡  摄)

较劲,是千年不衰的“能量场”

“你们看一下,保密啊!”2月29日,上市街的陈范兴走进二岳寺后一个大门里,大声叮嘱后面跟随的记者们。这里原本是寺庙的后院,又另加了两扇高高的简易大门,  足够遮挡住过路行人的视线。因为行人里可能就有他们的“对手”,来自下市街的“探子”。

门里“藏”着的是这次上市街要出动的大型故事,现在正在做最后的准备工作。今年新创作的故事是绝对不能泄密的,为了一年一度的比拼,也为了地方上的荣誉。

保密工作,可能是长乐故事会在巡游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这一日,在汨罗融媒体记者采访下市街的高跷师公陈意清时,陈意清下意识的反应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点。

“有什么新节目吗?”“保密,现在不能说。”记者并不放弃:“没关系的,我们的节目在巡游以后播出。”陈意清犹豫了一下,松了一点口,但不多:”今年是龙年,在龙身上‘做文章’,到时再说。”然而记者继续循循善诱,陈意清还是坚决守住“底线”:“一条龙喷火”。他便再不肯多说。

▲采访中不愿意“泄密”的陈意清

“没比较,哪有进步。”下市街的“高跷王子”郑大军也这样说。他还说,在内,就要斗一下,但是,我们只要出去就是“一面旗帜”:长乐抬阁故事会。

长乐抬阁故事会起于隋唐,盛于明清。漫长的历史经验中,长乐人发现,比数量,比高矮,比创意,比新奇,两个故事会之间的相互较劲,才是千年不衰的能量所在。为了将这份享誉于世的民俗文化继续传承下去,长乐人自发形成了“比”,而到了当下,也毫不放松。

2月29日下午,陈范兴神神秘秘地告诉记者,下市街的故事数量他早就知道了!一切尽在掌握。3月1日下午,下市街故事陈列现场,李阳波也神神秘秘打起了电话:“快点,我们再加三四个!”

年轻人热血传承 ,长乐故事在拔节生长

“今晚不回家了,要封闭式训练。”3月1日的长乐非遗文化传承基地,三个14岁到17岁不等的年轻人在一大堆前辈们的指点下练习步伐、姿态和神情。高跷上的“刘备”、“关羽”和“张飞”,是次日上市街的高跷故事“桃园三结义”。

“这是你们保留节目吗?”记者问。“那不是,我们保留节目很多,冰山一角。”指点练习的前辈之一神色骄傲,对次日的正式巡游信心满满,“下市街有‘醉关公‘,我们上市街就出‘桃园三结义‘。”

“高跷王子”郑大军与师父陈意清指点第三代弟子李求恩“醉关公”高跷表演

前一天,盛名在外的“高跷王子”郑大军与其师父陈意清已经开始上手指点他们的第三代弟子李求恩进行“醉关公”高跷表演。师徒三代精心研究“醉关公”,认为关公有傲气,又喝了酒,步子得走得随意、大气,“表情还得更傲,胡子一捋,下巴能翘上天。”

这是李求恩第一次演“醉关公”,也是自兰州“醉关公”小林子短视频大火的启迪中,长乐的高跷表演者在保持自身传承的基础上,对于“流量”的学习和探索。

“我们不是模仿,我们长乐故事里本来就有关公。”陈意清强调。这话不假,长乐故事会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故事内容也大多取材于明代戏剧与小说。如今,时序更替,故事身上所承载的文化记忆汹涌而来,当地人对丰富的人文典故如数家珍。

▲李求恩表演“醉关公”(王洁  摄)

巡游现场,李求恩没有辜负师父和师公的指导。他醉眼惺忪,踉踉跄跄,迎着人群大步往前走,右手的青龙偃月刀团团挥成大圆,让脚下仰望的人心中陡然升起敬畏,一如被“神化”的兰州“醉关公”。

郑大军也被“神化”过。2023年河南卫视春晚,他因为过往踩出的5米高跷一骑绝尘,得到了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青睐,在生肖艺术片《龙舞》节目中扮演“龙神”。这个令人震撼的角色使他的知名度更上一层,而对他来说,最大的好处是把长乐故事会更好地推广出去。

▲后方是师傅郑大军,前方是徒弟李求恩

“在我这里的孩子,每学会一个踩高跷,我就奖励100元。”为了长乐故事会的传承有人,郑大军一直专注徒弟的培养,但此前,他担心现在的孩子被父母保护得太好,敢于踩上高跷的人太少,不得已“出此下策”。

当然,他现在大约可以放心了:2日巡游中,当他饰演的人物越过人们的头顶,一步跨四米,身前身后,孩子和少年排成了远远一行,脚下的高跷依次生长,成为现场最令人惊叹的符号。人群中,还有一个最小的孩子,四岁的仇颖芝。她是长乐故事会里年龄最小的高跷表演者,仅用四五天时间就学会了踩高跷,又用半小时,以不足一米的身高踩上了一米的高跷。

▲四岁的高跷表演者仇颖芝(郑甘  摄)

颖芝小朋友的父亲幼时也是长乐高跷表演者之一,如今他的下一代踩得比他更早更好了。而这样的家庭,在长乐比比皆是。

《燃灯者》里有一句话:“我们几千年来文化之所寄托,都是在于乡民的生命上。当长乐小镇里故事巡游启动的一刻,长乐这片土壤上的原始而朴素的文化,也变作了故事永恒不变的纪念。”

责编:黄巍

一审:黄巍

二审:杨熙明

三审:唐志军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