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好“一盘棋”,打造新增长极

  中国经济周刊   2024-02-29 08:13:31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志强

千埠并起,因水而生。

坐拥黄金水道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巩固“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点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长江中游城市群如何做好协调发展“一盘棋”大文章,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鄂湘赣三省共同的必答题。

2022年3月15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为鄂湘赣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方案明确,要把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

协同创新,差异化发展,互促互补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加快壮大一批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链供应链完善、规模效应明显、核心竞争力突出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高地”。

近年来,湖南、湖北、江西找准定位、整合资源、精准发力,构建体现独具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插上了驱动引擎。

湖北产业发展互促互补,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803亿元,增长6%,在中部地区增速第一。2023年湖北省三次产业均衡发力,一产稳、二产好、三产快,为全省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2023年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8%,占制造业比重首次突破50%。

湖南加快建设“4×4”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推进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推动产业发展行稳致远。2024年,湖南多个超百亿元的现代绿色化工项目开工建设,未来将带动生物医药、高分子材料等一大批高端项目在长江沿线落地。

为重构产业布局,江西省在2023年累计培育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0个,新增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2个、总数达8个,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6200家以上,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25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10%。

“我们企业坐落于长江沿线,对近几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创新驱动、对外开放等方面紧密合作、同向发力深有感触,尤其是让我们这些高端、具有创新要素的企业享受到了高质量发展的红利。”全国人大代表、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欧云飞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未来,差异化发展、协同发展的路径或将带给长江中游城市群更大的发展空间。

湖南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专家童中贤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武汉、长株潭、南昌三大都市圈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引领、产业差异化布局引导、产业配套分工协作、创新协力协同,逐步形成“城市群中心城市研发,其他城市生产”的产业发展格局,中心城市要舍得把一些一般性的产能转移出去,进一步推动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欧云飞认为:“在产业发展上,长江中游城市群要找准自身的功能定位,实现合理的、差异化的协同发展目标。以汽车用钢为例,既要有普通板材,也要发展附加值高的高端钢材,错位竞争。对沿江省市来说,发展产业也应该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不能一哄而上发展同质化产业。”

江西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龙晓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产业体系完备、基础牢固等优势,促进江西、湖北、湖南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要加快壮大一批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努力构建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旧动能转换,塑造发展新优势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发挥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依托武汉东湖、长株潭、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强化创新资源集成,努力在关键共性技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重点领域形成突破,形成协同创新示范。

历史上,长江中游经济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中游经济区形成了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高地。

欧云飞表示,“企业高质量发展,乃至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都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依托科技、人才、创新优势培育新赛道,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新旧动能转换,对于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至关重要。

高质量发展探索中,湖北省突出“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努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创新矩阵加快构建,武汉科创中心51项国家重点支持项目扎实推进,32项“尖刀”技术集中攻关,湖北实验室首批53项创新成果取得重大突破,4个县市新获批国家创新型县市。2023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单位12951家,比上年增加2222家,增长20.7%。

湖南以重大平台为支撑,不断培育新动能,“4+4科创工程”全部实体化运行,湘江科学城启动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加快实施,牵头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增至11家,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湖南研究院、鹏腾生态湖南创新中心落地建设……

江西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实施科技兴赣六大行动,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家(江西)北斗卫星导航综合应用项目通过验收,新增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家省实验室——南昌实验室启动建设,世界最薄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下线,全球最大、国内首艘万吨级远洋通信海缆铺设船在赣下水……

童中贤坦言,在创新驱动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习明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创新驱动方面取得成绩是有迹可循的。三省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竞争力,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在构筑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到,长江中游城市群要“高标准建设湖北、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提升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水平”。

开放已经成为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经济发展的鲜明底色。

长江中游的武汉阳逻港,船来船往,一片繁忙。2023年湖北省进出口规模顶住压力,逆势创出新高。全年全省进出口总值6449.7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出口4333.3亿元,增长4.7%;进口2116.4亿元,增长7.9%。

2023年,江西省深入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面推广应用,出口通关效率居全国第五、中部地区第一。

龙晓柏说:“高标准建设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要充分挖掘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场优势和空间枢纽作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高标准统一大市场体系建设,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互动协作,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水平。”

以湖南为例,湖南以重点举措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2023年,湖南圆满完成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任务,湖南自贸试验区形成首创成果16项,获批全国内外贸一体化试点;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签约项目120个、金额103亿美元,对非贸易额达556.7亿元、居中西部第一位。

欧云飞坦言:“我们企业是中外合资的企业代表。湖南的对外开放取得成绩有目共睹,但如何进一步吸引外资,在持续推进制度型对外开放上下更大功夫,湖南还得积极主动对接融入国家战略,大力拓展经贸合作交流。”

习明明认为,在推进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建设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主动对接融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长江中游城市群这些发展探索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3、4期)

责编:彭可心

一审:彭可心

二审:曹娴

三审:李志林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