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崔建平:时代列车永远向前——评电视剧《南来北往》

  湖南文联   2024-02-28 15:39:14

时代列车永远向前——评电视剧《南来北往》

文丨崔建平

铁路是社会的窗口,列车是流动的社会。

2024年新春佳节之际,央视八频道蹭着全国人民过年汹涌的热情,推出了重温历史风云、见证社会发展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南来北往》。该电视剧由著名导演郑晓龙、刘璋牧执导,围绕着20世纪70至80年代铁路发展的窘状展开,真实地记录了40年前全国人民出行的生活日常,折射出处于社会发展初级阶段的人民的生活艰辛。作为那个时代从铁路基层走过来的笔者,对这部电视连续剧记录反映的方方面面,感同身受,唤醒了记忆深处的历史咏叹。

今天的铁路经过多年举全国之力的大规模建设以及社会各个部门的联合治理,作为社会“窗口”的铁路已然旧貌变新颜。现在的年轻人或新生代看到的是时速350公里崭新靓丽的和谐号列车的高速飞驰,享受的是坐在床头一点鼠标就能购买到南来北往车票的便利,分享着宽敞舒适、安全稳定、快速便捷的铁路出行感受,不曾知道或早已忘记了中国铁路在坎坷发展中的艰辛与苦涩。

第一,这是个好的剧本。该剧本以铁路这个社会“窗口”的历史发展变迁为素材,折射祖国的发展壮大。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国家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属于半军事化企业。铁路一直充当着建设发展的先行官的重要角色,剧作者善于驾驭宏大题材,熟悉铁路生活,把记录祖国建设发展这样的严肃性宏大故事放在铁路发展这条线索中展开,直接充分集中地反映了国家发展的历史。其次,铁路这个行业之所以号称“窗口”,就是它蕴含着社会的不同层面、不同人等、不同阶段与时期的社会反映。铁路题材社会性强,各个阶层与身份的人都与铁路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年的春运以及繁忙的几个运输阶段,车票,车皮计划都关乎着祖国建设、军事发展、社会生活、企业兴衰与冷暖,这些都是国民经济的“四棱镜”,充分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社会情怀。

上世纪80年代的铁路可谓一票难求,人山人海,旅途艰辛,亲眼见证并参与其中。回家心切的旅客为了早日回乡排长队,宿广场、挤厕所、睡座位底下、躺行李架上等各种情状在剧中都有呈现,为了让旅客能挤上拥堵不堪的列车,从窗口推送旅客,用脚踹旅客的屁股助其上车的细节,让笔者泪目。那时每年的春运都是社会的一场“大戏”,各种情状纷至呈现,背着大包小袋的旅客从四面八方涌向车站,节前广州深圳的打工者回不了家乡,节后各省市返工南下的旅客又几天几宿,买不上车票。铁路运力严重不足,车票,进站,上车成了人们旅行中一道道拦路虎,考验着铁路人的智慧与人性关怀,各种围绕着旅客出行的刑事案件也应运而生。“火车好坐,衡阳难过”的铁路治安秩序现状,成为牵动党中央及国家各级组织者“大考”,人民铁路为此付出了心与血的煎熬,生与死的考验。这些都在电视剧中有着真实的反映。

第二,选择了好演员。老戏骨丁勇岱,青年演员白敬亭成功地塑造了老少两代人民铁路警察的形象。丁勇岱曾在电视剧《人世间》中成功饰演周父,后又在《画眉》中饰演挣脱泥淖的老中医,高超的演技让观众记住了他不同凡俗的表演。这次他又在《南来北往》中度成功饰演马魁。剧中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戏份是围绕着马魁展开的,马魁的人物有血有肉,人物性格拿捏到位,个人经历和人生情怀与时代脉搏联系紧密。青年演员白敬亭饰演的汪新也令人印象深刻,他的表演,层次丰富,人物表情不刻板不雷同,凸显一位人民铁路警察在工作生活磨跞中学习、摔打、磨难、苦涩的成长的经历,让人觉得愈看愈丰富。

第三,选取了三个特殊的场景。电视剧《南来北往》主要场景是客运列车,列车是个小社会大舞台,社会的各色人等都要乘坐列车,利用客运车厢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手段。车厢内人数众多,空间有限,且角度选择单一,但摄制组都能精心拍摄,让场面呈现浓郁的烟火气息。二是铁路家属大院。在中国有许多火车拖来的城市,大部分城市都是先有铁路,后有城区街道,城市围绕着火车站规划设计,该剧中反复出现的铁路家属大院令人熟悉,有铁路运输的车站,机务段,车辆段,有铁路医院,幼儿园,铁路一小,铁一中,铁路的俱乐部与文化馆,还有铁路的物资供应站。铁路家属大院演绎着铁路职工除工作以外的许多的人情故事,以及不为外界所知的铁路风情。三是逶迤前行的火车蒸腾着白乳般的热气频繁出现在观众的视野,翻山越岭,呼啸而来,奔忙而去,是铁路生活热气腾腾的体现,也是对未来向往无垠的展望。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