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周刊·悦读 | 山青水绿是故园 ——读张雪云散文集《青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2-23 10:05:57

唐晓君

每一个远行人的行囊里必有一本故乡书。乡亲、乡音、故园,一直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亦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标签。如巴尔扎克的巴黎、托尔斯泰的俄罗斯乡村、鲁迅的鲁镇、老舍的北京、莫言的高密、贾平凹的秦岭、迟子建的漠河等等,无不深深地烙印一个地域的文化符号。

苗族作家张雪云亦然,《青寨》是她对故园大湘西的再次深情抒写。她沿着《诗经》的蒹葭水岸而行,寻着屈原的追问而上,攀武陵雪峰山脉而来……把大湘西的幽深与神韵一一打开。

捧读这本散文集,洋洋洒洒近20万字,她以“我心我在”的第一视角,用沉浸式的深情笔调,描绘大湘西地域的山水景象,倾情记叙大湘西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于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不动声色地娓娓道来,字字入妙,直抵人心。透过字里行间,仿佛看见一位身着苗族服饰的女子,环佩叮当,踽踽而行,不时眺望江面上的白帆,侧耳聆听撑篙划桨的歌声。此时,她的心定然逆流而上,溯沅水,奔蓝溪,回到那梦绕魂牵的青寨。

在她的笔下,“清晨的炊烟里,大湘西的青绿山水间,一些在山坡上兀自生长的寨子,屋檐重着屋檐,错落有致地爬满了半个山头。寨子是烟熏过的半旧的寨子,是挂满辣椒苞谷贴满大红对联的寨子,也是被云雾和大雪锁住了的寨子。寨子既陈旧,又新鲜,藏着许多需要扳着手指头才数得清的故事……”诚然,在文学意义上,青寨是一个寨子,又不是一个寨子,只是一个抒情表意的载体、引人遐想的隐喻。

沉浸其中,说不尽的故乡事,道不尽的故园情。春秋冬夏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腔调,一个个看似寻常的记忆点叠加出一个深藏于内心的故园意象。不仅如此,文中还有对原生态的自然山水的描摹,如很近的泸溪,春天的惹巴拉,腊尔山的风……这些田园牧歌式的景物,勾勒出乡村独特而鲜明的纹理,抒写着乡村风物的沧桑之美,凸显出乡村人物骨子里的坚韧,凝结着厚重的乡村灵魂,从侧面也映射出乡村的变迁及对故园的深层透视。

让人欣喜和惊异的莫过于她对民间文化的详尽书写和记录,在审美中建立起一种民族精神、文化灵魂。她从自然地理、人文空间、民族记忆、传统器物、节日习俗、音乐语言等方面,提炼出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之精髓,来书写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以传承传统文化。如《青寨里的腔调》里银饰的制作工艺:“一块块悄无声息的银锭,经过铸炼、锤打、拉丝、搓丝、掐丝、镶嵌加固、清洗等道道工艺,加工成头饰、手饰、腰饰等多种饰物,且多半会配有响铃,成为‘穿在身上的史诗’。这样,在漫长的兴衰荣辱中,无论走得多远,多久,都能在这种响声中找到迁徙的先祖,找到回家的路”。这短短的两句话,不仅描述了银饰的加工,还将银饰赋予了多重寓意及深刻的人生况味。对于非遗手艺的一一呈现,专业而细致。《花瑶之花》的挑花、《芷兮胡杨》的沅江石雕、《春天的苗鼓响起来》的苗鼓、《密基撒之语》的土家语言、《丝丝入弦》的武冈丝弦、《摆手成舞》的摆手舞等等,无不多姿多彩,原汁原味。一敲一打,一招一式,一丝一线,一弦一调,一跳一跃……一切都是那么个性张扬,那么特色鲜明,那么精妙绝伦,那么丰富厚重。

书中也不乏反映新时代的火热生活,那种触手可及的温暖生命,满溢的人间美好及对生活生命的礼赞。青寨里的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一片云、一缕水、一个人……均潜藏在字里行间,散发出浓浓的乡土韵味,饱浸着真诚的守望、温暖的力量,形成照亮她精神宇宙的一道道光。难得的是,她将轻盈的时空游动与厚重的民族传统文化寻根融为一体,为精神存在觅得根基,使其更具地域性、民族性和真实性,使其更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于光阴深处回首凝望,张雪云笔下的青寨,尽管是由个体经验锻造,然而终归于一种鲜明的经验共享,是值得反复阅读的故乡书,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故乡,看到从前的自己。未来无数个春天仍然在等待,等待那枚深藏故园的种子,去向故土致敬。

(《青寨》 张雪云著 作家出版社出版)

责编:邓正可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