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为桥 科技报国——记首届“国家工程师奖”获得者胡建华

孟姣燕 贺云勇 袁志慧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2-01 09:42:37

孟姣燕  贺云勇  袁志慧

他是湘西矮寨大桥总设计师,主持和参与了几十座长江大桥、跨海通道等重大工程的咨询审查,是当之无愧的桥梁设计大师;

他把毛主席诗词“天堑变通途”内化为笃定理想,带领一群热血青年,喊着“管它山高水长,我只架桥飞渡”号子,向着尖端科技的目标发起挑战,诠释着科技工作者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他是首届“国家工程师奖”获得者、湖南轨道交通控股集团总经理胡建华。

“我是一个农村孩子,一直在国企工作,享受改革发展的红利。我感恩于党、感恩时代。”职业生涯走过三十七载,胡建华把“我”字看小、把“利”字看淡、把“企”字放大,将一身荣辱系于国运,甘为桥基玉汝于成。

世界奇观矮寨大桥。

谈创新——

桥梁修成“艺术品”,中国“月亮”一样圆

湘西的崇山峻岭间,跨度1176米的矮寨大桥宛如一条彩练,在山路十八弯上空飞跃,桥上车辆川流不息。

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一个厚重的历史坐标,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矮寨大桥时称赞:“这就是中国的圆月亮。”

矮寨大桥2012年3月建成通车,曾经需要1个小时才能穿越的德夯大峡谷,从此仅需1分钟!

这是胡建华最得意的“艺术品”。2004年起,时任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副院长的胡建华领衔20多位桥梁设计师,踏勘设计历时4年,创造了“新结构、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四项“世界第一”。

矮寨大桥横跨的德夯大峡谷,山峰秀丽、气势磅礴,这份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美,如何才能不被破坏?如何让工程结构其自身的力学美与环境完美融合而相映生辉?

众里寻她千百度!胡建华团队在世界上首创了一种桥塔与桥面分离的桥梁结构体系——将桥塔直接设置于峡谷两岸山体之上,而桥面则选择在半山腰直接与两岸公路隧道相连接。这样既降低了高速公路线位,又避免了山体上破坏性开挖,使得桥梁结构如同自然生长于天际,与峡谷浑然天成!

矮寨大桥主梁架设是一道世界难题。常规的悬索桥,主梁安装往往需通过水路运至桥下,再采用大型设备起吊实现梁段拼装。矮寨大桥桥址属深切峡谷,没有运输通道且距离地面高差达330米,传统常规的方法根本无法实施。

伫立谷底,胡建华一次次仰望山巅,苦苦寻觅着解题方法。最终,他创造性构思出“轨索滑移法”工艺:利用大桥永久构件主缆和吊索,巧妙构建运输轨道,让梁段就如同坐上缆车一样,逐段滑移至设计工位,从而实现了主梁运输与安装。

相对于传统方法,“轨索滑移法”工艺安全、高效,钢桁梁从高空散拼优化为岸上工厂化组装,避免了大量高空危险作业,从而将原本需要13个月的工期,减少至短短80天。 

交通部专家组技术审查评定:这是一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发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桥梁技术领域具有“中国首创”意义的两大原始创新性成果之一。

经典工程从来都是某种历史的存在,比如长城、故宫、赵州桥等,已成为历史诗篇中一个音符。胡建华常说,桥梁建设不是钢筋与混凝土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能承载技术的精度、时代的温度和历史的厚度。

令胡建华自豪的是,矮寨大桥如今已成为国家5A级景区,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一座桥梁即成就一个景区的典范!也成为了湘西人民通往小康的一座幸福桥。

胡建华(左)在矮寨大桥。

谈作风——

“决不冷眼笑看‘皇帝的新衣’”

从业三十七载,胡建华始终认为,尊重事实、尊重客观,是干大事的起点。在多个国家重大工程中,他从技术经济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作为技术工作者,我崇尚实事求是,该建议时必须建议,决不能‘冷眼笑看皇帝的新衣’!”他说,上要对得起国家、历史,中要对得起单位、事业,下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这也是一个党员的党性所在!

胡建华先后在3个国有企业工作,“恪守纪律、廉洁从业”是同事对他的一致评价。

在湖南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担任副院长、书记17年间,他的亲朋好友没利用设计院做过一单生意。在湖南交水建集团任总经理6年、湖南轨道交通集团任总经理2年,他慎独慎微,自重自警,时刻谨记有权不任性。

然而,对待技术,胡建华却是“斤斤计较”。

在佛山平胜大桥设计中,基于桥梁功能、造价与景观的综合考量,他和团队提出独塔混合梁自锚式悬索桥设计新思路。该方案一提出,各界疑虑纷至沓来。当时独塔自锚式悬索桥建设在国内尚是空白,美国也在探索中,准备在奥克兰海湾尝试。能否在美国建成后再借鉴其成功经验?巨大的挑战甚至让设计团队内部都产生了不同声音。

作为设计负责人,胡建华力排众议,无惧与美国同行同台竞技。他说:“如果畏惧挑战,害怕风险,那么我们的水平将永远得不到提高,中国的桥梁技术也永远得不到发展!只要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技术创新就一定能够成功!”

正是凭着这份担当与执着,他和设计团队终于找到了一种更适合于城市建设的悬索桥新结构,并发展出自锚式悬索桥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佛山平胜大桥成为此后国内多座大跨度自锚式悬索建设的标杆。

胡建华的这份担当,不仅仅体现在对桥梁技术的勇于创新,更体现在对时代、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坚定回应。

砥砺德行,修身为上。多年来,胡建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二项、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发表的论文多得难以一一列数。与胡建华共事20年的团队成员刘海波说,“每个奖项,若不是他自己全程负责,一定不挂名。”

胡建华还信奉一句话:复杂问题简单化。因为信任,所以简单!“胡大师会计算,但不会算计。”身边的同事因为他的坦诚,感受到光明磊落的力量,建立起彼此间深厚的信任。

谈理想——

“我愿为桥”,甘为桥基玉汝于成

胡建华在洞庭湖边长大,大湖滋养了他心忧天下的情怀。初中时,看到了一本讲述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书。一读之下,被一代桥梁宗师的传奇故事所深深吸引。大学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

进入桥梁设计领域不久,胡建华就展现出了不凡的才华。早在1993年,年仅27岁的他就作为设计负责人主持广东湛江海湾大桥设计,一家新加坡公司登门求贤,开出了十倍于国内薪水的优厚待遇邀请他加盟。

面对几乎让人无法抵御的条件,胡建华毅然选择留在了国内。他说:“作为知识分子,要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有所贡献。只有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兴盛和社会进步之中,才可能有个人真正的成功。”

金钱的大潮冲刷至今,理想主义者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胡建华的答案是肯定的。

“我志为桥。卅载执着,矢志创新,求与自然之交融,与时代之辉映,与历史之传承,与文化之益彰,无惧艰辛,不改初衷。我愿为桥。一生坚守,孜孜以求,诚为国家之腾飞,为民生之便利,为行业之进步,为后学之成长,甘为桥基,跨越沟通”,这是胡建华为自己从业生涯作的一段注解。

他用一次次行动,诠释“我志为桥”的初心。

湘西矮寨地势险峭,施工难度在国际建桥史上十分罕见。为了勘察桥基选址,胡建华带领团队每天上山下山两个来回,当时他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疾病,但还是拄着拐杖,咬着牙坚持。下山后在帐篷里疼得睡不着。

洞庭湖大桥建设中,主桥11号墩桩基施工时,在河床下27米处出现断桩。为了弄清具体情况,胡建华不顾安危,第一个下水,摸索着进入水下52米的“洞庭龙宫”。当时,如果地下水压力突变,或通气设备出现故障,后果不堪设想。

他用坚守与奉献,诠释“我愿为桥”的理想。

潜心立德树人,领衔湖南交水建集团“桥梁工程设计与理论研究”团队,获“中国桥梁建设十大优秀团队”“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作为湖南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博导,独立义务培养硕士、博士12名。

“胡大师主持或参与了长江上十几座桥梁技术咨询与审查,他最怕因循守旧,于是带着我们在长江沿岸的湿地、芦苇荡里反复勘察。”刘海波说。他常常把专业书籍做成摘抄小报,在出差的路途上见缝插针研读,也要求团队其他成员跟自己一样,不断拓展知识结构,加强人文修养。

载誉归来的胡建华感慨,湖南有“路桥湘军”之美誉,曾引领中国桥梁建设方向,如今何以继续站立潮头?即将步入花甲之年,胡建华精神矍铄,对未来充满信心。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多带出几个“好徒弟”,能让中国的桥梁水平再上一层楼。在新涉足的轨道交通领域,矢志发挥所长,践行科技报国初心,为交通强国发光发热。

【编后语】

尊重人才 敬畏技术

胡建华是世界的“桥”、中国的“桥”,更是湖南的“桥”、湖南国资国企的“桥”。

载誉归来,胡建华分享道,他的成就归功于时代的眷顾和国家、企业对人才的尊重。“尊重人才、敬畏技术”是他的深深寄语。

近年来,湖南国资国企系统大力推进“三支队伍”建设,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创新队伍日益壮大。他们扎根创新沃土,勇攀科学高峰,在工程机械、新材料等领域创造了一批“首台首套首创”科技成果,为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注入不竭动力。

一个人的风范可以影响很多人,一面旗帜可以成为引领行业的精神航标。当前,全省国资国企系统创新活力迸发、发展动能澎湃,正处于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期待出现更多坚定科技报国理想的大师,彰显国企担当,书写创新争先篇章。

(本文图片均由湖南轨道交通控股集团提供)

责编:彭可心

一审:彭可心

二审:张尚武

三审:李伟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