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湘菜|父亲是个美食家

张效雄   大湘菜报·公众号   2024-01-29 16:14:37

文|张效雄

又到了办年货的季节,于是想起去世了十一年的父亲。

父亲张业精和母亲胡凤英,是1950年代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回老家工作的。父亲虽然是个好教师,但他没有教过我的课,于他的职业我知之不多,童年的记忆里他是个美食家。父亲经常出差,尝过不少地方的美食,常常给我们讲外地的美食,什么八大菜系、国宴西餐,都是父母最早教给我们的知识。父亲还常把外地的食材带回来学着做,比如说煎大饼、包饺子、煮疙瘩汤,就是父亲在北方出差时学会的,还有蛋饺子、凉面这样的吃法,也是父亲最先做给我们吃的。

我的父

我们兄妹与父母同回老家

父亲还在的时候,过年基本上是老家湘阴的传统。如一道“年饭鱼”,也叫“团年鱼”,是父亲亲手腊制的鲤鱼,金灿灿的,香喷喷的。即便进城以后,父亲总会想办法自己熏制。“年饭鱼”,其实就是用鲤鱼做成的腊鱼,选择两市斤左右的鲤鱼,不是开边腌制的,而是从肚皮上切开口,掏去内脏,抹上盐巴腌制三五天或一周,用一根小竹条撑开鱼肚皮晾干,和平常做腊鱼腊肉那样,用谷糠木屑微火熏成。

我们家里吃团年饭的时候,父亲将这道年饭鱼蒸熟,用漂亮的瓷盘子端上来。完整的一条金色的鱼,含义年年有余。吃鱼的时候,一般由长辈将鱼分成好多小块,用公筷夹到各人的小碗里。我们小的时候,常常是外婆亲自分鱼。外婆去世后,分鱼的职责由父亲继承。父亲在世的时候,无论在农场还是搬到岳阳市以后,即便是他们退休后住在长沙,我们每年都可以享用这道菜。

妈妈前几天告诉我,上个月我的妹夫特地买了几尾鲤鱼,已经按父亲教的法子熏制成年饭鱼,今年过年,又可以品尝到家乡的味道了。

我老家那个地方,早年食物很单调,除了鱼虾多点,其他荤菜大都是猪肉和鸡蛋。红菜薹 黄芽白 、卷心菜、西红柿这类蔬菜,是1960年代中期才引进的。长沙现在随意可以买到的香干,在我们那个小镇上是稀罕物。父亲出差回来时,总会带回好多片。

父亲喜欢吃豆制品,也会做豆制品。他的拿手菜是煎豆腐,将茶油或菜油烧至七成热,放少许盐,将豆腐切成薄片下油锅,文火煎至两面焦黄,再加韭菜翻炒,黄绿相间,甚 是好看好吃。这种做法,可能是我的外婆依据煤炭火小灶的特点来烧的,父亲得其真传,并不急火快攻,慢 工出细活。

还有黄豆磨成浆做的豆腐皮,我们叫“百页”或是“百叶”,那是过年过节必备的菜肴。那个时候没有冰箱,过年前父亲总要找人做一两大版,用立春前的冷水浸泡,可以食用一两周。

烹制百叶皮,父亲的技法是“熬”,百叶皮切丝后加高汤放在煤火炉上慢慢熬。猪肉或是鸡肉熬出来的汤,挑出肉,用汤熬笋丝、百叶皮、海带丝,红薯粉,熬上个把小时,出锅时放点胡椒粉、酱油和葱花。父亲还善于用高汤做云耳豆腐粉丝汤。笋丝、海带丝、木耳、云耳,那个年代是少有的山珍海味,那味道可鲜呢。

父亲最拿手的是做“年饭肉”,其实就是大蒜炒回锅肉。我的奶奶、外婆和父亲,都是做这道菜的高手。猪肉先用清水炖熟,汤沥出来闷笋干和百叶皮等。肉捞出来后,切成二指宽的大片,用新鲜大蒜加浓酱油炒,红绿相间,色香味俱佳,香味可以绕梁三日。这道菜的技法,要点是猪肉要文火焖十来分钟,保证入味。我们兄妹继承了祖辈的传统,每年都能做出来。

相比父亲,我母亲做得最好菜肴是煎鱼,这是在鱼米之乡生活了几十年练出来的本事。一条整鱼清洗过后,抹点盐腌一会儿,在油锅里打两个滚后,放点酱油改用小火煎,随时翻动以防煎煳,直到两面焦黄才放葱花起锅。学这手艺其实是在磨性格,心急不得,味道是从时间里流进美食的。

这么说来,我的父母做菜的诀窍是慢工细活。这与那个年代用煤炉子烹饪有关,不像现在有液化气,也不像农村烧柴火灶。熬这个技法,是他们摸出来的门道。

因为父亲年轻的时候就患了胃病,他做菜从不放辣椒。如果谁想吃点口味重的,备有辣椒酱或是单炒一个青椒。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家很少吃凉拌菜。父 亲不喝酒,他从不做佐酒的冷盘凉菜。

猪头肉本是我母亲最喜欢的一道菜,但很少做,不是不好吃,是那个年月我们没有门子买到廉价的猪头肉。过年时弄到一点点,只能放在年夜饭的餐桌上,装装样子用来敬祖宗。猪头肉和狗肉一样,上不了席面的。

作者张效雄,记者出身的作家。湖南湘阴人,生长于国营汨罗江农场(现岳阳市屈原区)。湘潭大学1977级学生。湖南日报社高级编辑,集团原副总经理。湖南省第六届政协委员、新闻阅评专家。美中餐饮业协会高级顾问。代表作:长篇小说《 风起 》,散文集《寻觅天籁》、随笔集《蓉园笔记》,论文集《新闻文化随想》。

责编:何婷

一审:范焱

二审:丁伟

三审:陈胜年

来源:大湘菜报·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