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吴修林:​盛世于斯湖之南 湘江北去向天歌——“‘湘’约现代化”新时代新湖南新形象系列歌曲综评

  湖南文联   2024-01-31 20:48:13

文丨吴修林

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认为,世界上有一类文明虽然古老,却充满适应性和应变力,面对挑战会重新激发活力。中华文明正是人类文明屈指可数的佼佼者。湖湘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系统的支柱之一,始终赓续千年传统、顺应时代脉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断作出突出的贡献。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于2023年1月19日发布的“礼赞二十大 ‘湘’约现代化”——第九届潇湘好歌征集活动,该活动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三高四新”现代化新湖南以及湖南省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五张名片”(奇秀山水名片、经典红色名片、城市文化和都市休闲名片、历史文化名片、农耕文化名片)等主题提出要求,以文艺新歌展现具有“中国式现代化”气魄景象的新时代、新湖南、新形象,为美好蓝图唱响新征程的赞歌。

历经数月的歌曲征集与采风创作,在近200首新歌的评选中,一批好歌映入评审专家的眼帘,获奖作品经过演唱录制的二度创作,又走进了音乐爱好者的视野。获奖的12首潇湘好歌,既有像《看万山红遍》《于斯》《我们爱唱这首歌》等经典名句的诗意续写,也有《永远的稻田》《城祖稻源》的寻根之旅,还有《沙洲村的故事》《沙洲谣》《莽山月》的温情倾诉,更有《江豚的微笑》《世界张》《南岳》《马栏山密码》等歌曲中青山绿水的惬意、和传统守望与时代之光的相互映照。12首新歌各具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与时代性,闪耀着不一样的艺术风采,描绘出这片神奇热土上的山水风情与人文景象,展现了英雄辈出的湖湘精神与永续生长的湖湘强音。

一、创世纪·探源之颂

“创世纪”既是人类最初文明诞生的探源,也是当今世界伟大创举的颂歌。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受湖湘独特的自然人文地理、富于开拓的艺术创作风格影响,湖南现代音乐作品大都以某一事件为题材,求其根本、追溯源头,尤其表现在作品对历史情节或时代伟人的叙述及其传奇色彩上。《城祖稻源》(刘德才词、刘淮保曲)借故事性的描述,追溯世界的稻源,将历史比作一条长街,思绪比做一件衣衫,岁月比作一坛玉液,歌颂“中华城祖,世界稻源”的城头山,以男声赞美的形式歌唱,描绘出我们勤劳的祖先建构的稻田经历华夏的变迁,得以后人乘凉,收获天下笑颜。《永远的稻田》(金沙词,陈蔷、陈明曲)以种子为寓意,多次使用三连音的节奏积累情绪,女声单声部演唱过渡至二声部,层次丰富,情感饱满,描绘祖先耕耘的“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这两部作品探索了湖湘文明与物质食粮的渊源。

《看万山红遍》(鲁小平、青柯词,廖洪立曲)深情且真切,短短四句歌词描绘了时代伟人毛泽东为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介绍了湖湘大地的美好风貌,从“岳麓红枫、橘子洲头、星星之火,仿佛还在眼前。”在歌曲的末尾,又跨越时代作出回应:“我们幸福日子,正是你的心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而两段歌曲旋律彰显出深情厚意与豪迈大气的对比,更是有效地表达出平凡与伟大互相映衬的伟人形象。《我们爱唱这首歌》(邱文波词,刘婷曲)是一首通过男声引出的女声独唱作品,抒情歌颂的歌词与自信轻松旋律结合,颇具艺术性与现代性,娓娓告白毛泽东:“爱你的心啊,从没改变过”,这两部作品依托活动主题,践行毛泽东思想,表达了对湖湘英雄与中华精神食粮的崇尚。

“喝水不忘挖井人”,这创世纪之源、创世界之情的歌,就是湖湘儿女对先祖和伟人的感恩之情与自豪之颂。

二、忆征程·鱼水之情

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长征即将胜利之际,一首恢宏大气的《七律·长征》,既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初心研判,也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激情期盼。回忆万里长征“逶迤”路,他却以“细浪、磅礴”独特描述一解风情。寒风雨雪里,最念是人民。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1934年11月,红军长征路过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故事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更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饱含深情地讲述了汝城县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故事。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亲临汝城县沙洲村考察,强调“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走出了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发生了秋收起义、湘南暴动、通道转兵等重大历史事件,大批共产党人在这片热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沙洲村的故事》(青柯、帅泽鹏词,谢盼春曲)《沙洲谣》(高汉武词、张想想曲)以文艺创作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抒情歌谣叙述“半床棉被”的红色经典故事,以歌润心,引导人民感受、感悟、感恩中国共产党的温情。这两首歌曲主题虽相同,风格却各异,《沙洲村的故事》在主歌部分缓慢而详细的讲述,五度内的发展层层递进,至副歌部分用六度音程跨越把情绪推向高潮,细细道来的方式描述雪天夜晚,“半条被子”链接起共产党人与人民的深厚情意。”《沙洲谣》通过相对轻松幸福的歌颂方式讲述沙洲的暖心故事,诗意对称的文字别有一番风味,简单易唱的民谣旋律朗朗上口。

征程路上好故事,鱼水情深显真诚。简单一故事,感染亿万人。

三、 筑大梦·于斯之盛

潮涌湘江,云起岳麓;鱼跃洞庭,雁栖衡岳。

习近平总书记三年前的湖南之行还考察了山河智能、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岳麓书院等地,他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赋予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为湖南发展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一段又一段的接续奋斗与时代革新,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人践行“艺术创作没有止境”的奋斗宣言,在传承创新中以行动解答心之所向,以湖湘情韵践行守正创新。《江豚的微笑》(刘德才词、李建衡曲)以幸福、活泼的情绪构筑了湖湘的幸福现代化,动物江豚的第三视角描述湖南岳阳洞庭湖一带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幸福景象,其中以童声模拟“江豚”的自述,甚是可爱。《马栏山密码》(向敬之词,刘淮保、蒋军荣曲)紧跟时代,男女交替,通美唱法兼具,描述科技与数字赋能的融合现代化,世界瞬息亿万变化,未来无限可期。

《世界张》(高汉武词,陶光荣曲)男女合唱,以唐装-西装,古老-时尚,山歌-交响这类对立词语构建中华文明的独特与博大,传递张家界风貌荣誉全国,享誉全世界,我国民族文化与湖湘文艺兼收并蓄,站位自己,面向世界。值得关注的是《南岳》(刘欢喜词,蒋军荣、田治清曲)这部作品风格奇特,独具气韵与空灵,歌词“秀秀的南岳梦天涯,翩翩的归雁向天涯”尽显南岳衡山的神性与深邃,而音乐旋律与配器的描绘,更是神秘、空旷、悠远,融山川、道法、水墨为一体,在歌曲的哲思学意间禅悟人生。《莽山月》(高汉武词,漆放军、璩小梅曲)以湖南省郴州市的绿色宝库莽山为对象,以民族器乐为伴奏背景,一问一答,真情流露,描绘湖湘独特的地理文化场域,中华文明的存续与发展。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音乐之美,不仅存乎于音符旋律之间、绝伦技艺之上,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持续探索,是所思所想的民族认同和感性的温度外化,它藏匿于人民的情意信念之间,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生发出独特的共鸣与神韵。《于斯》(高汉武词,陈鹏杰曲)感念潇湘云水,天下才士,筑梦正当时。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思想启迪伦理情怀,教化生存智慧,刻画了湖湘精神之智。

歌之湖南,既有历史记忆和革命风云,这里更有伟大复兴的时代新起航。

当我细嚼慢咽品唱完一首首新歌谱,当我倾心入境品鉴完这批新录制的歌曲音频,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让我已深深地为之动情、化身其中、久不能拔;我深深感受到“‘湘’约现代化”潇湘好歌与“三高四新”的美好蓝图已同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发展已共振。

湖南文艺人以这样一组新歌新曲,在“感恩过去、铭记历史、共享幸福”的深情厚意间,绘写出了奋进征程中追溯者、奋斗者与抵达者的集体群象,湖湘文明、湖湘精神、湖湘风貌正是以这样的文艺之为,展现着传承之力!

真可谓是:

潇湘好曲“风雅颂”,各具风骚显初衷。

琴瑟和鸣歌不尽,盛世“于斯”最湖湘!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