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新化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1-30 15:23:04

文丨康海燕

曾经羞于谈起家乡新化,就好像在都市生活的孩子不愿意谈起农村衣衫褴褛的父母一样。那个曾经戴着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家乡,多年来停留在我刻板的记忆里。

是的,那是养育我的地方,但祖祖辈辈耕作于乡野,世世代代满足于现状。童年生活的艰难困苦,重男轻女的世俗之见,乡村生活的压力,让我只想早早逃离。

我记得我第一次去新化县城,是母亲奖励我期末考试成绩不错带我去县城走亲戚。对于多子女家庭来说,如何安抚好其他孩子那急切渴望去县城看看的心情、顺利地带一个孩子出门,这对母亲是极大的考验。我记得当时比我小两岁的妹妹就早早起来想要一起去新化县城,但母亲担心带多了孩子去亲戚家不合适,便找了个借口说是带我去乡里找老师问作业。妹妹信以为真,当天黑还不见我们回家时才知道自己上当了,她在家里嚎啕大哭。

新化县城有一条大河叫资江,有河流的县城,就有千年的故事在流淌。资江水悠悠,大码头还有老式的木板船在轮渡。古老的县城街景,木板房一排排,临街的铺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品。囊中羞涩的我只是看一看就觉得很新奇。妈妈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发狠读书噢,要是有一天也能到县城来工作就好了。”

走在千年古县的向东街那青石板上,我那时并不太了解家乡的历史,也不知道这条古老的街上有什么故事。我紧紧地拽着妈妈的衣角,好奇地看着街上的人。我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去新华书店买一本新华字典,完成这个心愿,就想着能不能给妹妹买个棒棒糖回去,我偷偷跟着妈妈来新化,心里感觉很对不起她。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全家最大的希望,就是期待我考上学校,成为吃国家粮的干部,能到新化县城里谋份工作。我满怀信心地到县城参加了考试,等候着命运的垂青。但命运的波澜有时会给心怀梦想的人更大的磨难,在我满以为我考上学校就可以成为新化县城里人时,生活却和我开了个玩笑。1992年,父亲蛛网膜下腔出血重病垂危。那时,我刚刚收到录取通知书。家徒四壁,岌岌可危。母亲陪着父亲去县城住院,我以为自己再也没有求学的机会,我看着奄奄一息的父亲,只有一个愿望:如果苍天有眼,还给我一个健康的父亲,那我宁可不上学,我也要陪伴在父亲身边。

在我前途最迷茫的时候,家乡父老发起了一场助学接力赛,乡亲你二元我五元他八元,凑齐了我第一年的学费。懵懂的我含着热泪告别了家乡,走向了求学的道路。家乡是送我远行的父母,是期待我有所作为的乡亲,但家乡多年停留在贫困落后的原地。

我想起来我的一位中学同学,她瘦瘦高高,楚楚动人,明眸皓齿,但一场疾病,让她来不及和我们告别就离开人世。如果乡村的医疗不至于这么落后,她一定也有机会和我一起憧憬更美好的未来呀!

经济落后、思想落后的家乡没有希望,去广东去深圳去沿海地区发展,男男女女蜂拥南下,去他乡追逐人生的梦想。在陶瓷厂下岗的姨妈,含泪要告别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她带着无奈离开生活了几十年那么熟悉的县城,也要南下。送别她时,我怅然若失。曾经她在县城的家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啊,滞后的发展,现实的艰难,已经留不住深爱家乡的子民。

依然记得20世纪90年代,国家干部身份的学生面临毕业分配,当时还有哪里来哪里去的分配政策,那时,好些关心年轻人成长的长者都建议我:“如果有机会,还是要争取不要回老家去,你可能很难再走出来。”

我最终选择了远走他乡。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早些年忙于生计,生儿育女,很难有思乡的宁静。我与家乡,又如儿女面对父母的心情,离家的儿女总要有点模样才敢回家见父母,游子总想要有自我驾驭的能力后才敢重新与故土对话。这一等就是将近三十年。家乡已焕发青春,我却鬓生白发。

人到中年常常梦到家乡,那里有深切的记忆,有血浓于水的亲情,那里有真正关心我成长的父老乡亲。我文学创作的源泉,还是来自于家乡新化。创作长篇小说《小康之路》时,我回到阔别几十年的家乡,我和乡亲们谈天说地,我下田插秧、下地挖土种菜,站在天地之间,我感觉到多年从未有过的踏实。乡亲们说,燕子,你出去这么多年还会挖土,没丢锄头把哦。我笑了,是的,当年迫切丢掉的锄头把,我捡回来了。

我颇为自己曾经的先入为主而惭愧。少年时生活在乡村的一角,我坐井观天,以为那就是新化的全部;对千年古县之文化毫无理解的我,以为只有贫穷才是家乡的代言词;那些闪耀在历史星空的名人志士湘学导师邓显鹤、革命家陈天华、谭人凤、著名抗日将领方鼎英、开国中将陈正湘、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等,在家乡再次听到名字依然热血沸腾。

创作新山乡巨变题材的长篇小说,我再次回到新化。我漫步在上梅镇的好家风一条街,探寻家风故事;我流连于向东街,怎么看也看不够;我追寻濂溪书院、文昌书院、正谊书院、资江书院的旧址;我在一座又一座资江大桥上看人来人往。一条承载千年古县历史感的青石板路,洋溢着满满的仪式感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站在新化的文脉之根北塔之上,领会这一座城市的精神图腾,正欲凭窗栏舒远目,直顺循级上高楼,这就是梅山精神的内核与基因表达。

梅山先祖的忠厚流长,资江水流淌着坚毅勇敢,新化山歌、新化傩戏、新化武术的非遗传承,那都是文化之根;资江书院的重建、老粮仓的修复;三义阁的厚重、茶商会馆的乡情链接;家风祠堂文化的传承、古朴院落的回归;农耕文化的展示,毛板船的体验;红色文化有历史,市井生活有韵味。上梅烟火、德艺之地!这是我的精神家园与心灵归宿。我所有创作的源泉,都要从家乡的土壤里去寻找。

这一次回来,是乡情归依,也是感恩乡土。

一次偶然的机会,竟然与当年资助我学费的乡亲相见了!三十年前,当他听说我因父亲重病求学困难时,拿出了整整二个月的工资为我交学费。百感交集的我仔细端详着他,我原以为他早是耄耋之年,没想到他竟是中年文友。他说当年自己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只是做了点微薄的帮助而已。而他不知道,他给予的是一位农家子弟求学的希望与人生的信心。人生何其有幸,今天我们能在一起畅聊文学,品茗回首。

这一次回来,也是初心召唤,重新出发。

我不甘心于文字的表达,不满足于情感的认同,我想与新化荣辱与共!归雁识旧巢,故土迎新客,我和我的家人回到新化,经过五年艰苦奋斗建设的海燕书院终于落成。我们的初心是: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教育为本。复兴乡土文化,激活乡村生活。城市少一个你波澜不惊,乡村多一个你活力四射。关爱留守儿童、慰问孤寡老人、举办乡土文艺汇演、开展乡村家风家教、组织农村读书活动、调解邻里纠纷,建立志愿服务团队、家校社协同育人。呵,乡土的链接那么亲热,家乡的怀抱如此温暖,文艺与厨艺共煮,梦想与烟火同烹,乡亲们在此共话桑麻收种,畅谈生活欢乐。回故乡建家乡,书院是众多游子的乡愁的寄托,也是乡村群众的精神渴望。我的时间、精力、热情,投向了家乡,就好像一个离家多年的游子,要把所有缺失的爱都回报母亲一样。乡土可亲,乡土可依,书院成为公共文化示范点。

呵,我的千年古县已经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电子陶瓷行业遥遥领先,文印大军遍布全国,新化红茶与黄精两大产业鼎鼎有名。曾经从县城去一趟北京,绿皮火车要三天三夜,如今朝发夕至。向东街成为网红打卡点,北塔公园已是文化地标。一座千年历史的县城,能保留下来这些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智慧的人民和家乡的建设者心有家园。新康的建设,始终坚持了环境与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紫鹊界、国家级森林公园大熊山、溶洞极品的梅山龙宫、全国最美茶园的渠江源。新化的全域旅游全面开花,三合汤、擂打鸭、雪花丸子、猪血粑,新化的美食唇齿留香。

再次走在的新化古街的青石板上,我好似游子触摸母亲的皱纹。心灵漂泊的时间太久,思乡的情愈是浓烈。回到新化,我的心才真正安放。如果没有忘记从哪里出发,心会永远渴望回到那片乡土。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