缀满遇见的诗行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1-26 14:54:28

文|彭世民

人生,如一幅渐渐展开的画卷,有留白,也会有断章。可让人心动,可使人缺憾。数着一圈一圈的年轮,转身就是一生。我们之间的遇见,没有约定,没有守候,在不经意,让记忆的河流泛起波澜……

这次,湖南省作协组织一批作家、评论家和组织工作者到鲁迅文学院学习,刚刚进入长沙黄花机场,接到入学通知,让我激动不已,已50出头的人了,能有机会走进中国文坛的殿堂,找寻中国作家走过的足迹。对于任何一个热爱文学的人来说,那都是一种欣喜与自豪。

我想通过到鲁迅文学院,获得了一次提点、反思、拔高,也借助鲁院的气场,获得了一次沉淀、涤荡、提炼。踏入前往鲁院的路上,刚一到机场,手机就嘟、嘟、嘟响起来了:世民,你到哪了?我在53号登机号对面的16号贵宾厅等你,先吃点东西。

好,我在通过安检,一会见。

二十年了,因为文学,我们不期而遇。

张光宇。彭世民。两人四目相对,四只手紧紧相握,互相打量着彼此,除了脸上多了几道皱纹,但那种同学的情谊没有陌生,文学之梦没有远离。

我同张光宇是国防科大同届的同学,我在二队,他在三队,中间相隔一栋楼,食堂、教室、图书馆、礼堂……都有我们曾经留下过脚印、身影、气息、容颜、笑貌。

上学前,我是南京军区某部的一名新闻干事,张光宇是科大本部的一名军务参谋,在学校,我们学的是同一个专业:机关政治工作。每次放电影前的五到十分钟,影前新闻都会及时播报某某队在《解放军报》《国防科大报》、某军区报、某杂志……发表了什么文章,在大屏幕上,我和张光宇的名字偶尔亮相,彼此算是有了神交,见面点点头,笑一笑,算是招呼,并没太多交集。

毕业后,我们奔赴在各自不同的岗位。在部队,我是一名新闻干事,写通讯、发新闻,一个问题、一条经验、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侧面,反映军营生活。2007年转业到了家乡平江县,先是当警察,后又调入县人事部门工作,可能是因为对文字的喜好吧。最终选择到文联担任副主席,2014年选送到毛泽东文学院13期中青作家班学习,继续我的文学梦想。

脱贫攻坚,我秉持积极介入的社会责任,宣传脱贫致富的故事,在一个山沟沟里我驻村一年多,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着我的驻村工作,作品先后在《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湘江文艺》上发表,2022年我出了一本散文集《凤凰花开的路口》。省文联原名誉主席彭见明;省作协副主席沈念、谢宗玉;省评论协会主席余三定分别为我写了推荐语。这应该也是我在文学路上的一种收获吧。乡村振兴,我再次下到一个集中安置点驻村,担任第书记和工作队队长,把我的驻村生活写成日记,期待着再一次开花结果。

相隔二十年了,我同张光宇聊到彼此的经历,他告诉我:因为部队不允许他在地方作家协会兼职,为了自己的文学梦想,他选择了自主择业,成了自由撰稿人,在长沙市作协担任着秘书长。

这次“生态文学”培训班,我将在这里与来自三湘四水的48名作家、评论家和组织工作者相遇。为了确认彼此行程,张雪花老师在生态班群里进行了行程接龙。我同张光宇同一个航班,彼此加了私信。在聊天中,得知道我是他军校同届同学,就直接打电话过来,彼此期盼着相见的时刻。

从机场聊到地铁,下地铁后,我们选择步行,湖南人都在等待着一场难得一见的大雪,我们却在风中穿行。风是呼呼直吹,吹得脸上生疼,面部肌肉麻痹,鼻子通红,彼此都说不冷。聊军营,聊同学,聊过往,聊文学……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一路迎风而行,或许,对我们来说,这算是一次阳光之旅吧。

看到鲁迅文学院和中国现代文史馆牌匾,保安大哥先是核对我们的身份信息,随后又交待了一些出入要求,我们才算真正步入了这座“文学的殿堂”。

这次培训,开班时间选择在元月21日,正是腊月时节,沿途都是积雪,鲁院门口小池塘还结着厚厚的冰层,冷气袭遍全身,但我们的心还是火热火热的。出门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小男孩,懂事乖巧,很有礼貌给我们打着招呼:叔叔,报到在这里。老师们帮我们填完表,拿了房卡,小男孩又笑呵呵地跑去为我们打好电梯。那种热情,那种温暖,顿时把心房的血液点燃。

我们的住房都在5楼,我在507,张光宇住513,单间,单床,电脑,空调,洗漱用品,一进门就有家的感觉。放下行李,抬头看向窗外,阳光穿过窗子,似乎向我们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在这里,我们将迎来一周的学习。

在楼道里,碰到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谢宗玉,他是我的老师,也是我女儿的老师。老远就与我们招呼着,当他听说我和张光宇是科大同学,二十年不见,这次居然同一个航班,同一起到鲁迅文学院来学习。他开玩笑地说:想不到你们两个学政治专业的,一起走上了文学路子,我学中文的,平时学习也难得遇见一次同学,你们还真是有缘啊……

这次参加培训的,还有我在毛泽东中文学院十三期中青作家班的同学,我们曾住在一个寝室,他是一位农民诗人,现在已经成了当地一家报刊的资深记者,十年了,我们只见彼此的作品,没有见过人。

还有戴志刚,他是同学的好友,十年前我们吃过饭,喝过酒,也算是多年的神交好友吧。这次我们都会想见,但会贴上同学的标签。

我想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相见有的是机会。

晚饭后,我一个人站在学院门口,在张望着,打量着,刻录在石碑上“师承,创造,担当,超越!”的校训,丰厚而有张力,我想这就是灵魂深处的文学信仰吧!突然,背后传来一个女生的声音:同学,外出走走不?

好呀!去哪?

我也是第一次来,随便走走吧。

你是哪里人?

岳阳市平江县人?

你认识阿茹吗?

嘿嘿,认识呀!

她是我毛泽东中文学院二十一期中青作家班的同学,我们同在一个寝室。她是一个很有灵性的女孩。

呵呵,她是我女儿。

哇,你是阿茹父亲,真没想到。现在我们又成为同学了。

在聊天中,我才知道她叫谭力,她们班上还有一位陈双双的女孩,这次也到鲁院来学习。女儿的同学又变成我的同学了。

回到宿舍楼,又碰到张樱子,她是平江人,在永州工作,我女儿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

在这里,我就遇见了我的同学,女儿的同学;我的朋友,女儿的朋友。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文学同窗在一起,让人获得更多的是知识碰撞、凝聚和升华。

在漫长的时光里,我们都会遇到许多的人。你能否一一记得?人生,有太多遇见,适逢其时,触不及防,有擦肩而过,也有刻骨铭心。

因为文学,你笑一笑,我挥挥手,在一条寂寞的路上,纵然时光不语,我们也想一路上听到破土的声音,看阡陌花开。为了心中的坐标,我们相见在鲁院这文学的大海,相见在中国文坛!我想,对于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来说,那就是诗和远方。

责编:蔡矜宜

一审:蔡矜宜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