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好声音丨黄庆明代表:结合文旅恢复“长沙米市”,助力“湘米出湘”

  三湘都市报   2024-01-24 09:19:22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李成辉 潘显璇 通讯员 邓可可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湖南是农业大省、中部粮仓。然而,回顾湘米历史的荣光,从品牌战略出发,全省目前没有一个能够全方位展现湘米历史发展与文化底蕴的平台。为此,今年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湖南助农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庆明带来了《关于恢复“长沙米市”建设湘米文化博物馆的建议》,助力“湘米出湘”。

【历史】

长沙米市被誉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

黄庆明介绍,根据他的调研考证,历史上,长沙米市与无锡、芜湖、九江米市并誉为中国四大米市,在长沙商贸史上居有重要位置。米市雏形可追溯到北宋晚期,当时潭州已经能够制造载米万斛的大船,往来湘江,到清雍正初年,湘江上运米之船“千艘云集”,盛极一时。

雍正四年(1726年),清政府由藩司发帖,开设各类牙行,提供交易场所,米市正式形成。这时,长沙共设牙行35户,其中粮行就占了24户。到光绪年间,长沙的碓坊发展到500家,大都分布在碧湘街至草潮门沿江一带,尤以潮宗街最多,故有米街之称。

“长沙米市兴旺除了因特殊的地理、经济地位外,更主要的是那时湖南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广东和四川。”黄庆明说,长沙文夕大火后,米市衰落。“抗日战争胜利后,逐渐恢复,到1947年长沙粮食行业共有企业700多家。”

【现状】

湖南稻米产业“稻强米弱”

黄庆明表示,近10年来,湖南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80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常年稳定在7000万亩、600亿斤左右,水稻面积、产量分居全国第1位、第2位,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4.5%左右的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湖南贡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粮食产量613.6亿斤,比上年增加10亿斤,增长1.7%,连续4年保持在600亿斤以上。

“湖南稻米种植情况良好,但是从产业来看,一直呈现‘稻强米弱’。”黄庆明说,我省多次提出要转变湘米产业发展方式,实现“湘米出湘”的战略目标。但是缺乏一个宣传湘米文化的阵地,“因此,需要深度挖掘稻米文化,重塑湘米文化。而且,湘米品牌种类众多,各地政府在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上都花费了巨大精力。”

【建议】

恢复“长沙米市”,建设湘米文化博物馆

黄庆明建议,恢复长沙米市当年兴盛的老街(潮宗街)文化内涵,以文旅的方式运营,将全省各地大米品牌,集中呈现,集中展示,结合文旅模式,打造成湖南“米市”不同时代的场景体验馆,利用长沙在全国网红城市的影响力和“流量”,打造成为长沙文旅体验的新地标。

经过调研,黄庆明发现,原湖南省粮食局办公楼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为苏式风格的现代大型办公建筑,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目前为长沙一网红打卡地,具备很好的宣传“流量”。他建议把改办公旧址进行统一改造,把湘米发展的历史、文化底蕴、品牌故事、产品体验为一体的湘米文化博物馆,形成湘米的品牌IP聚集地,推广湘米文化的核心阵地。

此外,要政企联动,实现市场运作。由省粮食产业主管部门牵头发起,全省龙头企业参与,形成政企联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让龙头企业参与运营,激活龙头企业品牌建设意愿,统一湘米形象,形成品牌合力。

责编:袁欣

一审:李成辉

二审:丁鹏志

三审:彭治国

来源:三湘都市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