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1-18 06:59:05
核心提示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突破了传统宏观政策协调框架的局限,是党中央基于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作出的重要部署,有助于夯实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促进经济迈向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刘哲希
2023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下一步,中国经济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针对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突破了传统宏观政策协调框架的局限,是党中央基于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作出的重要部署,有助于夯实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促进经济迈向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从系统观念对政策协调的再次升级
中国宏观调控体系一直高度重视政策协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从系统观念出发,逐步形成了“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突破了西方国家仅聚焦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协调的局限。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强调,就是在系统观念指导下对政策协调的再次升级。
强化了宏观政策在调控经济运行中的主导作用。虽然以往几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高度重视政策协调,但并未突出宏观政策的主导作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与社会政策等政策有效协同。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与社会政策等政策配合。在此基础上,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确立了宏观政策在各类政策协调中的主导地位。宏观政策以总需求管理为核心,以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为主要目标,正对应于“有效需求不足”这一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其他政策则需要围绕宏观政策的主要目标进行配合,“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可见,此次对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强调,体现了系统观念中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把握。
明确将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非经济性政策的出台虽然并非出于经济层面的考量,但其不仅会对居民和企业等微观主体的消费和投资决策产生影响,还会驱动公众预期发生变化,从而间接影响经济政策的最终效果。因此,将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对于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并提升政策协调的最终效果至关重要,是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体现。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指出“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是从系统观念强化政策统筹与有效协调的重要举措。
突出强调要放大政策的组合效应。以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各类政策协调的强调,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各类政策形成合力,从而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度。比如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但我们要认识到,政策协调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力度与效率两方面因素,且政策效率偏低是当前宏观调控面临的突出问题。各类政策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力度同向相加,不注重对政策效率的提升,最终的政策效果难以理想。由此还会带来政策空间过度浪费等问题,从而制约未来的政策协调空间。因此,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应从系统观点出发,不仅要增加政策力度,还要提升政策效率。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指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既要确保各类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还要“在政策实施上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强调要“着力提升宏观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果”,表明了对提升政策效率的高度重视。这也深刻体现了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从系统观念的角度,对政策协调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将为经济迈向高水平供需平衡提供重要支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主要经济体普遍陷入有效需求不足、供给约束加大的新运行格局之中,致使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推动经济迈向更高水平供需平衡是主要经济体面临的共同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相结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这有助于推动中国进一步从总需求与总供给两端同步破除束缚,构筑供需之间的良性循环,为经济迈向高水平供需平衡提供支撑。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切实扩大总需求,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既有理论认为,总需求的扩张通常是要依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总需求管理政策发力。但从实践来看,当居民对未来收入和就业信心不足、企业经营项目的预期回报不确定时,即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大力度,政策释放的资金更多是转化为居民和企业的预防性储蓄,难以有效地促进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扩张。要切实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不仅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总需求管理政策发力,还需要收入政策、就业政策、消费政策、投资政策等其他政策的有效配合,这就需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缓解供给约束,提升总供给水平。在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要素条件与要素组合方式发生深刻改变,生产供给面临的约束增多。一方面,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仍在发展之中,对经济增长的牵引力还需提升。供给约束下国民经济循环还存在不少堵点。破除供给约束,提升总供给水平的核心在于通过创新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如果有效需求不足,则会使得供给端要素投入所形成的产能难以被充分利用,在既有要素投入不变情况下,产出水平会偏低,由此抑制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升。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指出要“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可见,破除供给约束,提升总供给水平,不仅需要科技、改革开放等政策在供给端发力,还需要总需求管理政策在需求端发力,这就需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改善公众预期,促进构筑高水平供需平衡。增强公众乐观预期是推动经济迈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关键环节。公众预期偏弱既会降低居民消费与企业投资意愿,减少总需求,也会弱化企业生产经营的扩张意愿,抑制总供给。更为重要的是,预期的自我实现机制会进一步加剧上述影响,从而使经济陷入“预期减弱—总需求与总供给减少—经济增长动力减弱—预期进一步减弱”的负反馈循环之中。在公众预期偏弱情况下,某一项或某一类政策收紧时产生的负向影响会被放大,从而抵消其他积极政策的正向效果。因此,各项政策必须加强协调统筹,保持取向一致性,如此才能扭转公众预期偏弱的局面,推动经济迈向高水平供需平衡。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需要做好短期稳定、长期增长与结构优化的有效统筹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强调,既是出于今年经济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考量,也是中长期内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迫切需要。因此,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核心是要做好短期经济稳定、长期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优化三大类经济政策的有效统筹,而非各类政策一哄而上,否则可能留下需要较长时间消化的后遗症。推动短期经济稳定、长期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优化三大类经济政策的协调统筹是中国宏观调控又一重要创新实践。
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表明,做好短期稳定、长期增长与结构优化三大类政策的统筹需要从政策目标统筹、协调机制统筹与调控部门统筹入手。政策目标统筹上,要将宏观政策目标体系重构为稳定、增长和结构三大类目标体系,核心是追求实现最优结构下的潜在增速合理水平,而不再仅是追求实现潜在增速。协调机制统筹上,长期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要着力为短期稳定政策消除制度性和结构性障碍,畅通传导渠道,提高稳定政策调控效率;短期稳定政策为长期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的实施营造稳健的宏观环境,提升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的效果。调控部门统筹上,需要明确政策制定的主导部门,防止政出多门、相互冲突,从事前制定、事中实施到事后评价建立政策协调的长效机制。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姚昕玥
一审:詹娉俏
二审:朱晓华
三审:赵雨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