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闲谈㉝|“呆若木鸡”原是形容境界高

胡荧   科教新报   2024-01-16 16:21:46

【开栏的话】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多源于古代名著、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说,四字成语最为常见,以言简意赅的形式表达了丰富的韵味。然而现实中,我们容易望文生义,以至于对一些成语产生了错误的解读。

《科教新报》《放学后》与新湖南·湘学频道共同推出原创型文化系列视频产品——《文化闲谈》,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成语。通过成语,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通过其背后的故事,让我们能更加善用生活中的每一个成语。


“呆若木鸡”最初的含义和现在的用法没有丝毫关系,反倒是一个褒义词。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据记载,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渻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周宣王三次遣人去问纪渻子斗鸡有没有训练好,纪渻子都说没有。直到第四次,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这只鸡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周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 

“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庄子这则寓言很有趣,同时也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等。


策划:黄维

监制:龙力

编导:胡荧

剪辑:柳心怡 胡文莲

文稿:善宏  

责编:胡荧

一审:胡荧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