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篁深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1-16 11:00:05

文|盛敏

冬日的清晨,收到来自杭州的快递,便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裹,一本装帧雅致的书本便映入眼帘。金琤老师的新著——《修篁深处 书法教学中的汲古为用》,橄榄绿布纹的封面,像极了经冬之后的老竹叶的颜色。用手指触摸封面,丰富的肌理,仿佛感受到时间的沉淀。

翻开书,去阅读书中的文字,去倾听金老师的心声 。全书由长短不一的八篇文章,搭配其创作的作品而成册。文风隽永,不故作高深状,笔触轻舒,仿佛与一位老友闲聊,诉说着自己对于书法的认识、理解,分享自己在教学和创作中的一些思考和体会。每篇文章的前面,都会将文中重要的语句提炼出来放在文首,使人一看便知,更有引人入胜之感。每个章节的开始和结束都会穿插一张竹林的照片,这样不但将整本书有机的联系起来,而且在阅读上给读者以一种视觉缓冲,就如同身在园林之中,有移步换景之感。

八篇文章,内容涉及如何临摹,如何创作,如何选择书写文本,如何写出风格,如何注重作品的形式,如何建立自己的审美认知等等,层层递进,娓娓道来。文中还有一大亮点,对自己创作的部分作品进行解读,这样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家创作的过程和想法,从而引发对自身创作的诸多思考。

竹,这一物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是文人士大夫精神的追求与象征。“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代表了虚怀若谷、不屈不挠、正直清高、刚柔相济的诸多文化内涵。整本作品集,在书写文本上选择的都是和竹相关的诗文。我想这体现的是金老师精神的追求,由内而外,外化于笔端。正如其书中所说“即使是抄录,也应该挑选心仪的书写内容,在书写中涵养文心”。书中书写的作品在字体上,篆、隶、楷、行、草均有体现,形式上以小作品为主,涵盖了常见对联、扇面、条幅、斗方、中堂等形式,在传统的形式上作了很多的探索,如正文主体与落款的字体配合,以及文字大小的搭配。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其篆书作品,不同于清人篆书的美术化章法排列,而是根据上一字生发下一字,因右行而生发左行,如此而构成行气自然的整体。

金老师的书法一如其人给我的感受,清雅、古厚、端庄、自然。打开其作品,扑面而来的是清雅之气;而线条流淌间带来的是线质的古厚之气;字形结构展示的是端庄正大的气象,不故作狂怪之形,而又有可爱之态;作品整体充盈的是自然书写的生命状态,自然而然。其所作行草书不同流俗,转多折少,以篆籀笔法作书,线质极佳。沉雄之中而又能含清丽之感,不得不令人钦佩。

掩书而坐,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向金老师请教的画面。那时她在我们系给三年级的学生上书法课,每次她来上课,我都准备好近期习作去请教她。第一次去找她,我鼓足了很大的勇气,第一怕影响学弟学妹上课,第二怕直接去课堂请教,老师会拒绝。就这样在教室门口徘徊了半天迟迟不敢进去,等到教室里的杨雨田发来信息老师已讲授完课程,我才厚着脸皮进去了。说明来意,金老师并没有拒绝。金老师慢慢翻看着我带来的作业,一言不发,我心里着实有些紧张。看到最后一张,她面带笑意说着:“蛮好的,蛮好的。你的笔性很适合写米芾这一路,目前有清气,书法要做到清、厚、奇、古,清你有了,当多往其它几个方向去努力”。金老师的话的确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也给我的书法学习带来了动力。后面只要金老师来系里上课,我都会带上作业去请教,至今我仍然记得当时点评的话语,“书写的笔路圈子兜得要大一些”,“把雁塔圣教放小了写小楷,你这个方法不错!”。2014年我在醴陵办个小展览,发信息想请金老师题写展标,金老师欣然应允,在工作之余题写好寄与我,这让我特别感动。

“师者如光,虽微致远”,金老师的新著中有一张插图,在修篁深处,竹径旁有一盏黄色的路灯,散发出温暖人心的光芒。这光芒不就像本书里的一段段文字、一幅幅作品吗?那是一位从事书法教学和艺术创作多年的艺术家真诚分享的所感、所思、所悟。愿它能给正在摸索前行的你,带来方向的指引;亦或能有些许观点和您产生共鸣,则善莫大焉。

(作者任教于湖南省陶瓷技师学院陶瓷产业系, 现为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协会员  岳麓印社社员)

责编:陈普庄

一审:陈普庄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