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惹祸引发出血热 两科室紧急救治转危为安

凌明   大众卫生报   2024-01-11 16:53:59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1月11日讯 (通讯员 凌明) 1月2日上午,一面锦旗被郑重地交到郴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医生的手中,这面锦旗表达了对感染科及ICU医护团队的诚挚谢意。感谢的背后,是一位患者起死回生的故事。

半个月前,宜章县迎春镇60岁的村民廖某因食用可能被老鼠污染过的食物后引发肾综合征出血热。老人高热不退,病情持续恶化,生命垂危。当地医院下了最后通牒,患者病情太重,生存无望,建议放弃治疗。儿女们既绝望又不甘心,经过多方打听得知郴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对此类传染病有很丰富的治疗经验,于是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带着老人转院。

患者入院时从头肿到脚,浮肿的面部使得眼睛都无法睁开。急查血生化提示患者的血小板几乎为0,随时可能出现自发性、致命性大出血。经感染科关艳丽主任团队仔细评估后诊断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但目前存在多脏器功能衰竭及极重度的低血小板。患者全身浮肿是因为疾病并发了“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在正常状态下,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很低,大分子物质是无法通过毛细血管的。但在病理状态下,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大大增加,大分子蛋白质漏出到组织之中,同时血液中大量的水分也会被带出来,所以患者才会出现全身高度的水肿,同时合并低血容量休克。理论上休克需要充分的补液,但这名患者补液之后会更肿,出现了临床治疗的悖论。

抗感染的方案已经确定,但如何解决临床上存在的这个悖论呢?经过科内讨论及与ICU沟通后,患者转入ICU进一步救治。ICU曹荣毅主任团队仔细评估了患者的器官功能状态,制定了一整套救治方案。在积极抗感染的前提下,联系输血科,紧急输注血小板后,立即开展床旁血液净化。同时大量输注白蛋白,提高血液中的渗透压,将组织中的水分逆向拉回到血液中来。通过合理的抗凝技术,在血滤机的加持下,对患者进行精细的容量调控,患者在消肿的同时,休克也得以逐步纠正。继续施行系列精细治疗方案,逐步舒缓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症状,最终患者在五天后成功转出ICU病房。

传染疾病科普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传染源是汉坦病毒的宿主动物,主要为鼠类啮齿动物。携带病毒的鼠尿、粪、唾液等污染环境,可形成尘埃或气溶胶被易感者吸入,这是传播的主要方式;还可通过消化道、接触传播,也可能存在虫媒传播;孕妇感染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法定传染病月报数据及文献资料,自1950年至2020年底,我国已累计报告HFRS患者1688031例,其中死亡48260例,每年病死率波动于0.60%~13.97%,总病死率2.86%。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HFRS发病。HFRS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呈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

近20年来,我国HFRS的总体发病率明显下降,但部分地区疫情呈反复波动态势。流行区隐性感染率可达3.5%~33%,与当地流行强度有关。患者以青壮年为主,男女比例约为3∶1,职业以农民占多数,在田间劳作、清整杂草秸秆和野外活动时容易感染。实验室研究人员也有感染病例。近年来,HFRS的发病率在年龄小于15岁和大于60岁的人群中有增加趋势。

汉坦病毒感染后能刺激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抗汉坦病毒抗体,可获得持久免疫。尽管HFRS患者IgG抗体水平每10年衰降25%,但30年后仍在疫苗接种人群2倍以上的高位水平,衰降幅度不足以影响人体对汉坦病毒的免疫保护。

近年来,我国部分监测点鼠密度及鼠带病毒率还较高,肾综合征出血热暴发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医生提醒,科学防鼠、灭鼠可降低疫情暴发风险。在疫区野外活动及进行实验研究时,应加强个人防护。

责编:梁澎

一审:梁澎

二审:陈艳阳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