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烦的沈从文

姜炳炎     2024-01-11 16:44:22

△沈从文

文/姜炳炎

季羡林在回忆沈从文时说:“在所有的并世的作家中,文章有独立风格的人并不多见。除了鲁迅先生之外,就是从文先生。他的作品,只要读上几行,立刻就能辨认出来,决不含糊。”他继而感慨地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的土地,其怪异的风土人情,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于天下。湘西如果没有像沈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和像黄永玉先生这样的大画家,恐怕一直到今天还是一片充满了神秘的没有人了解的土地。”

1946年秋,季羡林和沈从文先后到北京大学任教。两人的家相距很近,见面次数自然就多了起来。季羡林记得很清楚一件小事:有一次要解开一个用麻绳捆得紧紧的东西,只需用剪子或小刀轻轻地一剪一割,就能弄开。然而沈从文却立马抢了过去,硬是用牙一点一点把麻绳咬断。这一小小的举动,有点粗野或者说蛮劲,但又非常率真,透露了沈从文的独特个性,这给季羡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沈从文的儿子沈龙朱说,父亲一直不喜欢所谓的名声。沈从文对挂他的名字做什么事总是持反对态度。他捐款兴建的小学图书馆,要求他题写“沈从文藏书楼”,他只写下了“藏书楼”三个字,不愿在前面冠上自己的名字;他多次写信嘱咐吉首大学和研究他作品的朋友,不要以他的名义举办活动;秉承沈从文的意愿,他的家人谢绝了以沈从文的名义举办的文学奖、以他的名字命名湘西凤凰的广场等。

沈从文一生信奉踏踏实实做事做人。他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的要求,用沈从文的话来说就是做任何事都要“耐烦”。沈从文写文章耐烦,文章一遍遍地修改,常常在深夜流着鼻血工作;他批改学生文章耐烦,有时在文稿上写的建议比原作正文还要多;他编辑文艺副刊也很耐烦,他的修改、推荐、转寄稿费和发出的鼓励信件,使许多青年作家后来成了他的朋友。沈从文这种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做到耐烦的特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敬仰。

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从北京大学改行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结束了文学生涯,一头扎进了文物研究。1979年,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出版,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赞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当时是很冷门的领域,研究难度也非常大。沈从文几乎从零做起,勤奋学习,逐一克服这些困难。他的研究成果直到今天仍是服饰史研究的标杆。沈从文能取得这样不俗的成绩,与他在治学上的耐烦踏实是分不开的。

摘自《湘声报》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