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智库 | 加强文化赋能 促进乡村治理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1-11 09:34:55

谭景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强文化赋能,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确保乡村和谐稳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乡村“德治”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具有深厚独特的人文价值意蕴,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软实力”所在。

整合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厚植乡村德育文化。应建立健全古村落及乡村古建筑、历史遗迹、传统节日、地方民俗等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制度,以生动具体的形式,延续其对村民的道德教化作用;进一步发掘整理散落在乡村的中华传统美德资源,为当代乡村治理提供精神滋养;建立科学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制度,保证传统道德文化后继有人、发扬光大。近年来,受益于《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湖南省文物保护条例》等法规制度,我省大力推进“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已培育出1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9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65个经典文化村镇、52个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丰富乡村传统文化活动,营建乡村崇德向善氛围。构建传统文化教育馆、传统文化广场等场域并常态化开展活动,提升村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与归属感;依托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中心,讲授传统孝悌观念、诚信观念、义利观念,巩固农民良好思想道德根基;在传统节日、民间特色节庆日、农民丰收节等节点举办文化活动,涵养农民道德、助力乡村治理。同时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医生、退伍老兵等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乡村德治文化建设。比如宁乡市大成桥镇鹊山村开设“功德银行”、涟源市杨市镇板桥村开设乡风文明讲堂等,有效营建了崇德向善风尚。

推进红色文化融入,增强乡村“政治”引领。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信仰、制度、作风、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理应成为乡村增强“政治”引领的文化源泉。

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点燃“红色引擎”。建立健全乡村党组织体系,成立村级党委或党总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红色引擎”作用,加强对乡村治理的政治引领、政策引导,更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提升党的政治文化、组织文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质效。比如长沙县通过开展“千名书记讲党课”活动、推出“星沙先锋”视频号和“长沙县党建O2O”公众号,持续增强以党建推进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建强村“两委”班子,培育“红色头雁”。“选准一个队,带好一个村”,应建强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不断提升“两委”班子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努力培育懂党务、懂业务、懂管理,政治过硬、作风过硬、廉洁过硬的乡村“红色头雁”队伍,形成“头雁领飞、雁阵齐飞”效应,保障乡村治理工作有序展开。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深入挖掘乡村红色资源,对地处乡镇的革命博物馆、烈士纪念馆、革命遗迹等红色纪念设施加大保护修缮力度,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依托乡村文化中心、文明讲堂、农民书屋等场所,讲好当地革命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的故事,引领广大村民在红色文化滋养下传承红色基因,为乡村治理奠定坚实政治基础。

加快网络文化“键入”,创新乡村“智治”路径。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文化新样态,加快将其“键入”乡村治理,可有效创新治理路径、提升治理智能化水平。

依托网络社交媒体,拓宽乡村治理渠道。一方面,打造多样化网络服务平台,实现群众参与面广的文化传播与社会治理的有效融合。比如利用信息化社交工具,开设“村务直播间”“村民微信群”“乡村公众号”“移动议事厅”,提高村民办事便捷度,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务讨论与决策。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村民线上参与社会治理行为规范、村民网络议事协商制度等,推动信息技术更好应用于治理实践。比如郴州汝城县沙洲村依托网络服务平台,推出“马上办”“帮代办”“指导办”“预约办”“上门办”的“五办服务”模式,实现为民办事“一门式”办理、“一站式”办结,群众满意率达100%。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强化乡村治理保障。一方面,联动主流媒体,做好涉农信息的收集、采编、分析、汇总、报送工作,研判舆情热点,对正能量的热点舆情积极介入,让主旋律充盈乡村网络;另一方面,建立网络预警机制,持续关注舆情动向,加强应变处突能力建设,及时处置重大舆情,降低负面舆情“热度”,防止类似舆情再发生、再发酵,推进乡村治理从“管治”向“善治”转变。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责编:曹茜茜

一审:曹茜茜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