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新论 |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践行路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1-11 09:23:47

牛磊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新征程,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通过创新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急迫问题。通过协调发展,实现东中西部的平衡,破解传统东强西弱的格局,缩小发展差距,推动共同富裕。通过绿色发展,破解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开放发展,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减少制度交易成本、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实现互联互通、共同繁荣。通过共享发展,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渐进共享和共建共享,更好落实人民的主体地位,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坚持就业优先政策不断提高人民就业水平。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促进充分就业。从机制建设的角度来看,须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和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和权益保障制度,实现稳定就业;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消除就业歧视、促进人才流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从抓主要矛盾的角度来看,自主创业和民营经济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力军。因此,应当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避免周期性失业;通过“放管服”改革推动政策红利落实落地,不断优化自主创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营商环境,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和发展环境。

完善社会保障建设不断提高人民基本保障力度。社会保障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压舱石。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抓手,推动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有效覆盖每个人生命的全周期全过程。通过财政性教育资金投入的增加以及社会资本的有序引入,加大公办普惠幼儿园的建设力度,有效解决幼儿上学难。促进中小学教育水平的均等化发展,避免优质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实现就近入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断完善分配体制,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公立医院公益属性,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统筹推进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互助养老一体建设,在“少子老龄化”时代到来的背景下实现老有所依。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确保困难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得到满足。推进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和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切实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注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朝着“大病不出省、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的目标迈进。优化医疗机构评比的指标体系,让科研服务于临床、避免科研与临床“两张皮”,更好着眼于疑难杂症的临床研究与医疗水平的提升。提高对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重视,提高健康教育质量。过去提起健康,人们往往单纯地认为只要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生理缺陷和疾病就是健康。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多地用精神状态来衡量生活品质,认识到健康不仅是生理状态,还包括心理状态。提高人民群众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水平,有序增加精神卫生医疗资源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疗、康复有机结合,提高治疗和康复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编:曹茜茜

一审:曹茜茜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