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院士新年湖南掀起“中医热”

  大众卫生报   2024-01-09 09:28:32

2024年1月5日,小寒节气的前一天,湖南长沙依旧温暖如春。

当晚,在“湘江大讲堂”授课的前夜,“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接受湖南日报·大众卫生报、新湖南湘健频道专访。他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以下是本报编辑部为广大读者整理的访谈文字内容。

■湖南中医文脉

非常源远流长

记者: 张院士您好!请您谈谈对湖南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事业的印象。

(1月5日,“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接受大众卫生报、新湖南湘健频道专访。 湖南日报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辜鹏博 摄影)

张伯礼院士: 湖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炎帝、长沙太守张仲景都是中医界大家。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他们把中华文明一代代传下来,到了张仲景所处的汉代,文明就很发达了。所以我们中医被称为岐黄之学,就是由歧伯、黄帝对话整理总结出来的。

在汉代以前的一些重要知识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东汉张仲景总结东汉以前的中医临床治疗知识,写出《伤寒杂病论》,提出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特别是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很多医学帛书,也记载了很多中医经典理论。中医是逐步总结发展成熟的,而这些帛书提供了最充分的证据。同时,马王堆出土了很多古医方,比张仲景的方剂还要早。说明在湖南这块土地上,中医文脉源远流长。

历代,湖南都不乏中医大家,同时我们有很多中药的产业,现在的湖南九芝堂、汉方、千金、方盛药业在全国知名。湖南有很多道地药材,比如黄精、百合等等,整个湖南的中医药底蕴很深厚。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中,广泛使用了中医药。湖南国医大师熊继柏出的方子为湖南的抗疫做了很好的贡献。老先生对这个方子的解释,以及原理有深厚的内涵。湖南电视台邀请他做了很多讲座,传到全国以后,对全国也很有影响。所以说,湖南的中医文化底蕴还是很深厚的。

在今天,中医药既有古代的辉煌,也有现代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我认识的好多朋友,过世的中医诊断学大家朱文锋、中医理论临床大家郭振球,中医药研究大家蔡光先、中医妇科专家尤昭玲。所以,湖南是中医的沃土,诞生很多中医大家,值得珍惜和发扬。

■病毒像坏蛋,放火就跑

记者: 在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请您说一下,中医药对肺炎(呼吸道疾病)治疗的机理。

张伯礼院士: 中药对新冠肺炎、对前一个月比较盛行的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支原体肺炎等等都能治,治起来效果还挺好,包括我们三年抗疫的时候,用了很多的方药。病毒引起的,中药效果挺好。它有时候继发了细菌感染,是病毒引起的,后来出现了黄痰。验血后,白细胞增高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加一些西药抗生素来共同使用,就是中西医结合。我们湖南有鱼腥草、金荞麦,这些加上去也能控制,效果也挺好。

对于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中药有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中医我们一般要辨证。辨证就是分两大类,是外感风寒还是外感风热。一个寒,一个热,这要分清楚了。有人说我不知道是寒是热,往往在感冒初起的时候,病人有点恶寒、干咳,一沾风就浑身发紧,这种情况往往就属于寒;如果感冒以后发热,病人口干、舌头是红的,脉博跳得快,这一般就是外感风热。所以这两种情况都可以用中药来调理治疗,效果挺好。但是在治时,就要求尽可能地早点吃。一旦发现不好了,嗓子发紧了、发干,就早吃药。等已经发烧了,咳嗽很重了,这种情况再吃药,往往就容易延误病情。开始发现的时候就吃药,效果更好。

( 张伯礼院士 湖南日报 ·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辜鹏博 摄影)

同时在疾病的后期,如果感冒发烧,慢慢地好了,只有点咳嗽了等等,像这种情况仍要注意休息。不要感冒稍一好,退热了就觉得好了,又开始恢复活动了,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持续的症状。例如心悸、咳嗽、疲乏,休息几天,慢慢地恢复。一般我们说需要一两个星期的恢复期。

记者: 吃了这些药,症状得到了缓解,但是病毒其实在体内还是存在的。

张伯礼院士: 体内病毒是没有了,但是病毒对机体造成的伤害还存在,这个病毒像一个坏蛋放火,它跑了,这火还着了,这火着完了以后了,明火没有,暗火可能还有,所以要治疗彻底。这种情况,它是病毒也好,细菌也好,在整个感染人的过程中,它们释放的一些毒素对机体的脏器造成了损伤,中医叫“余热未清”。这种情况下继续用点中药,多喝水,多休息,可能一两个星期就彻底恢复了。所以一定要注意,感冒以后,不要过于疲劳,好好休息。

■赋予古老的中医药

现代科技的内涵

记者: 张院士,您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了中医舌诊的现代化研究。您曾说过,您的毕生追求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请问,您觉得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发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实现融合发展?

张伯礼院士: 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发展相辅相成。中医是古老的,但是古老不代表落后。中医历史悠久,但是它的理念并不落后。中医很多理念不但不落后,有的还很超前了。例如中医,它讲究整体观念,看病不仅仅看病,它会从全身来看这个病是怎么得的。调理的时候,它也是整体辨证、综合治疗,不是“头疼医疼,脚疼医脚”。像这种整体观,西医同道现在非常认可,他们提出整合医学、系统医学也是一种整体观念的体现。

过去西药讲一种药,这种药越吃越好;但是中医用一堆药叫复方,五六味、七八味药一块儿煮,这叫复方治疗。现在西医叫“组合药物”,也是提倡对复杂性疾病,单靠一种药物不行,也是要靠几个药物组合起来,变成“组合药物”。

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是我们中国人所独有的,它让人不生病、晚生病、不生大病,这是积极的预防医学思想,在几千年前就提出来了,这都是中医精华。所以,我们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宝库、好的医学知识感到自豪,感到荣幸。但这些东西它不是文物,不能把它摆那儿放着,而是要用。所以我们说,中医几千年来,为了维护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了维护人民的健康,一直在发挥作用,包括这次新冠不也是在起作用吗?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古代那个水平。看看舌头,搭搭脉,当然这要保留,但是我们也希望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我所用。

这碗汤药里边到底是什么起作用?我们总想说说清楚。把这碗汤药能不能变成几个胶囊?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就要清楚药效物质、作用机理,两个清楚的药才是明白的药,这叫中药现代化。同时我们也愿意借助现代科技来诠释中医药,把中医药解释得更清楚。用现在的技术手段,用现在的工艺来把中药做得更精、更细,更好服用,赋予古老的中药现代科技的内涵。

我们用现代科技手段发挥重要作用。你像菲尔普斯身上有很多的拔火罐,那叫“中国印”。它那个不是用拔火罐拔的,它是一种负压罐,抽成负压就坐在上面了,不同的部位负压的强度可以调,数据提前就设置好了,比我们这种拔火罐更高级,所以很多东西都可以跟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我们的脉诊机器人、舌诊机器人、按摩机器人,人工智能把很多知识传输给它,这开拓了一定的思路。

中医的理念、现在的技术,这叫中药现代化有机结合。用古老的中药为现代人健康服务,让它更方便、更实用,让中药这碗大苦药汤变得更好吃了,养生保健的方法更简便,更实用,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医药现代化追求的目标。

■年轻的朋友

不要透支自己的健康

记者: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医药,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里面,突然就火起来了,您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您对年轻人有什么的建议?

张伯礼院士: 这个问题非常好。现在我发现有些年轻人(我一想我年轻的时候不也这样吗?)熬夜不睡觉,觉得自己的身体不错;饿一顿饱一顿,想起来就多吃一点儿,不愿意吃就饿一顿,生活不规律。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对健康还是造成了伤害。所以我就特别希望现在年轻的朋友们,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学习要搞好,事业要搞好,身体也要搞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对垃圾食品,煎、炸、烤、熏的那些东西尽量少吃一些,不要熬夜;浓茶咖啡适度地喝,不要喝得太多,尤其咖啡,到了晚上喝咖啡,晚上睡眠质量就受影响。

我想这些东西对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生活要有规律,千万不要饱一顿饥一顿,年轻人没有问题,他(她)可以调节;时间长了超负荷,就不行了。不要透支自己的健康。任何时候身体健康都是第一要义,是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零。这是和年轻的朋友告诫他们这几点,是我们的经验,也是我们的教训。

■让小学生

也懂得中医药的智慧

记者: 中医讲究传承与创新,而发展中医药事业,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在现代社会,如何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张伯礼院士: 我们在很长的时间都比较重视中药学术和技术的传承。例如在我们学校的学生,从入学以后学习医古文、经典,然后跟着导师做临床,我们都是下了很多功夫,也有一定效果。但是我们忽视了一点,就是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

实际上,文化和技术两个并行不悖,都要传承才行。特别是现在,对不是学中医的人,我们就希望大家要多了解些中国的国学知识,我们自己优秀的文化。这个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很多都是宝贵的财富。对国学的知识多学一点,对中药的文化多理解一点,不但可以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也可以学习养生保健知识,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也希望在小学里增加中药养生知识,让他们懂得中医药的智慧、东方的文明,这对他们一生都会受益。

■良好的心态胜过吃药

记者: 张院士,我们很好奇,您的工作非常忙碌,每天的行程都十分紧凑,但在大众面前,您总是精力充沛。想请您分享一下,在忙碌的工作中,您是如何保持健康体魄和充沛精力的,有什么样的养生诀窍?您能跟我们大家分享一下吗?

张伯礼院士: 真没有什么诀窍。我总结了很多健康老人的经验,当然也结合我自己的一些体会。我觉得,平静的心态、健康的情绪至关重要。如果天天都忧愁,对各种事都觉得不平衡,不满意,气人有,笑人无,对别人都是羡慕嫉妒恨,你这种心态怎么能健康呢?所以,这种不健康的心态是最致命的。

最近,我看到一份材料,总结了8000名百岁老人健康长寿的体验,总结了八条。这八条里,六条是关于心态的,保持健康的心态,保持乐观的情绪,一定要乐观,乐于助人,不断地去接受新事物,和年轻人交朋友。同时对自己不苛求,学会包容,心态是第一。

我们中医讲的健康,体壮叫健,心怡叫康,心旷神怡,心情舒畅。体魄健康、心态健康,那才叫健康。平静的心态,良好的情绪至关重要。我这人就是吃得饱睡得着,按我们天津人说话就是——少心没肺,不计较,过去就完了。像我们这个岁数,要学会舍得、学会放下,对自己也不要太苛求。有时候自己也总结自己,这做得不对,总结完过去就行了,别老纠结,老是放不下不行;对别人,看到别人取得成绩,替人家高兴。对别人的过错,也要学会宽容,学会饶恕,我觉得这个是最关键的。良好的心态胜过吃药,胜过吃山珍海味。

■人人都是自己健康的

第一责任人

记者: 刚才张院士给我们分享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建议,我们非常感谢您。大众卫生报作为我们湖南唯一的一家健康类专业媒体,请您跟我们的读者简单地说几句话好吗?

张伯礼院士: 国家启动了健康中国建设这个伟大的工程,部署了15个重大专题,包括个人的、社会组织的、政府的。15项规划做得非常好。我特别希望一个国家的民众,他有健康的素养,这是国民素质提高的标志。有了健康的素养,要培育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人人都关乎自己的健康。有了健康,才有家庭的幸福,才有个人事业成长的基础,也才有了健康中国建设最深刻、最牢固的社会基础。所以我想,人人都关注自己的健康,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

■张伯礼湖南讲座

掀起线上线下“中医热”

1月6日上午,《湘江大讲堂》新春第一场张伯礼院士开讲《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与文化自信》,湖南省委党校大礼堂里座无虚席,“讲得非常通俗易懂接地气,既有健康理念,又有医学常识。”湖南师范大学陈乔辉在现场亲身感受院士讲座时表示。

而同步在新湖南、湘健视频、风芒等平台的直播间,数十万人线上收看了讲座,同时在线过万。

“张伯礼院士说湖南是中医沃土”、“张伯礼院士在湖南分享健康秘诀”先后冲上微博热搜。

新湖南刊发《张伯礼院士做客湖南日报社,回答了这些问题……》,“湘伴”微信公众号刊发《好心态比吃药还管用!国医大师张伯礼与湘伴君谈养生》等文章在朋友圈引发热转。

通过直播回看和短视频“拆条”传播,湘健视频、湘视频、风芒等视频平台分享超10万+的爆款内容频出,后台数据显示,这些爆款内容累计传播过千万。


记者手记|与大咖面对面,是专访,更是心灵对话


小寒不寒,欣喜与温暖相拥而至。

“你吃饭了吗?”这是张伯礼院士坐到演播厅后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大脑在“懵”了一圈后,才迅速恢复运转。后来才恍悟,这句朴实无华的问候,缓解了我莫大的紧张与压力。


“你的采访提纲里,有‘复杂’的问题,等会你就跳过去,别问了,我今天想跟大家谈点简单的,对普通老百姓有用的话题……”

这是张院士跟我说的第二句话。

张伯礼院士是中医大家,是国医大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出色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医学贡献,成为了我国中医药领域的杰出代表,尤其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怎么会有他回答不了的问题呢?

不仅是我,台下的众人全都被张院士的话逗笑了。

原来他所说的复杂问题是:“请您谈谈对湖南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议。”他认为这是相关领导和机构探讨的话题,可以私下交流。而这是一次面对所有大众的采访,他想让更多人得到好的健康理念启发和科学的养生保健方法。难怪他的学生说他是无时无刻都不忘健康推广和宣传的“大使”。

整个专访35分钟,从湖湘中医药文化这片沃土谈起,到中医药治疗呼吸道疾病,比如之前的新冠肺炎,前阵子风行的支原体肺炎、流感的机理、疗效,到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中医药在年轻人群中“火”起来的态势,再到中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张院士深入浅出,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到生活的小细节里,通透、简单。

“身壮为健,心怡为康。良好的心态胜过一切,健康是第一要义。”张院士这句话,我尤为深刻。他认为,人每天无非就是吃喝拉撒睡,将这些日常的东西做好了,自然也就健康了。

中医药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文化,一门哲学。那么,从事研究这个领域的人不仅是医学家,更是哲学家、文化传播家,我想张院士尤为是。

这次访谈,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次采访经历,更是一次与大咖的心灵对话。他的每一句话都透露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医学的热爱,他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用他的经验和知识指引着我们如何去理解健康、传播健康,如何去爱惜自己的身体。

时钟转动,手有余香。我的思绪不时被拉回到采访现场,那种温暖与炙热的力量溢满全身。

(作者:梁湘茂、张丽;实习生 舒委涛 录音

责编:梁湘茂

一审:王思贤

二审:梁湘茂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