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辩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科教新报   2024-01-08 09:39:45

陈雯杰 谢认

上公开课时保持平时上课的风格才是最好的。

没有公开的研讨,就难以产生创造性的教学。

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有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通过互相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中庸》中有云: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求学如此,为师亦是如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时常会因为孩子们课堂上的走神表现得很生气,觉得孩子们不够自律,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处理方式无非就是当堂发火,指责一通,或是下课把孩子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跟家长沟通共同教育。鲜少会反思自己的课堂语言是否具有足够的有效性,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不断反思,追问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从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中,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开端是我应该意识到,我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我可以从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我要追求的不是“发言的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与孩子产生交流感,蹲下身子看看他们的世界,听他们心中的想法,和他们做朋友。相信静静的革命将改变师生的相处氛围。

向往问辩式课堂,把主动权放心地交给学生。“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进一步加快实施问辩课堂改革。每学期各学科组的问辩课堂校级示范课、公开课评比,组内公开课,新进教师问辩课堂过关课,青蓝工程结对帮扶,定期的教研活动等等,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教学,此刻的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正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佐藤学先生在书中写到。即便学校一再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多讲,老师引导补充。但即使是相同的模式和课题,由于学生理解的不同,课堂内在的差别也很大。从我个人而言,面对学生,每节语文课能让学生学到多少个知识点?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在40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怎样去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力?这些问题的解决恐怕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探索。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对于问辩课堂我的理解:“五疑”“四有”“四权下放”都要经历“形式、内容”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而真正的问辩课堂,更要靠我们教师内在的驱动力,我们要真正理解“问辩”的意义、目的和作用,从而去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我更愿意尝试佐藤学教授的“向创造性学习迈进”的探索。

在反思中成长, “教室里的风景”之“蒲公英学习”的故事牢牢吸引了我:故事的主人公叫原田老师,她当时是一名代课教师,代课教师用佐藤学先生的话说就是“处在一个非常艰难的位置”“地位处于弱势”。原田老师在挣扎、犹豫之后终于选择了与学生同呼吸的方向,不与年级“齐步走”,而是带领学生研究他们感兴趣的“蒲公英“,作出了这个“即使明年会失业也不管了”的决定。在原田老师下这个决定时,她或许并没有想到“蒲公英学习”会有这么多没有想到的功效:一方面,学生对蒲公英甚至生物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知不觉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世界丰富了,作文的素材积累了,学生有话可写,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原来连作文也没写过的学生竟然以蒲公英为题开始写作文了。”“学生用诗用文章表达自己的感动,画蒲公英的写生画,并观察、记录它的成长。”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啊!另一方面,为了了解蒲公英,学生掌握了搜集资料的方法,家长也参与了查询和采集,小小的蒲公英将教师、学生、家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的有趣活动,对老师和学生来说,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书中第三章中的一句话说得妙不可言:“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发言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我想,“双减”政策或许就是在追求这种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尊重,每个孩子都得到成长,虽然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或许是最正确的。正如同我们的办学思想:“教育不仅是为了孩子的今天,更要为了孩子的未来”。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