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的故事”丨三遇红楼

  科教新报   2024-01-07 20:36:47

文/石门县第三中学 杜睿  

初遇红楼,是在小巷旧书摊上,我一眼就看上了那本浮翠流丹的《红楼梦》连环画。张扬明艳的王熙凤,那“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眉眼深深烙在我的心中。她既有八面玲珑的飒飒威风,又有心狠手辣的果断狠历。凭借着有礼和无礼间的收放自如,在我心中种下了这颗承载着《红楼梦》的种子。凤姐儿的彩绣辉煌,勾勒出我心中最初的红楼倩影。懵懂的我,被她头上的金丝八宝攒珠髻与朝阳五凤挂珠钗迷了双眼。

与红楼的第一次相遇,我爱上了熙凤这株华美的罂粟,步入了这名为红楼的幻境。

再遇红楼,是在小学的阅览室中。我踮着脚尖,抽出了最上层的《红楼梦》,封面还是那样娇艳的大红色,内里字多了些。这一次,我看上了博雅娴静的薛宝钗,“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盘,眼如水杏。”她是那么如瓷娃娃般精致的人儿,却是一个知理数、懂进退的“山中高士晶莹雪”。宝钗是大观园里最博学多才的姑娘,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知晓风土人文,深谙处世之道,就连医药之理,也略知一二。但同时,她的温柔端庄里也隐藏着潭水般幽不见底的野心。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道尽了宝钗的心事。她是冬日微煦下的皑皑白雪,也是秋日幽夜下的深潭明月。在那个时代,若她是男儿,一定是那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大人物!宝钗是一只灵巧但端庄的鹰,她本不该禁锢在那。

与红楼的第二次相遇,我爱上了宝钗这朵聪慧理性的牡丹。我逐渐痴在这虚幻境界中,往那未知的迷雾中走去,希望看清那富丽堂皇的宅邸 深处,究竟是什么。

三遇红楼,在老家漆着红漆的旧书柜的深处。我翻出了一本落满了灰尘的《红楼梦》,仍是我记忆中红馥馥的封面。翻开陈旧的封面,摩挲着泛黄的内页,咀嚼着晦涩难懂的文字——这一次,我却是在这深奥的文字中,“瞧”上了绛珠仙子林黛王。过去的我,素来不喜欢那哭哭唏啼、尖酸刻薄的黛玉,我总认为她孤芳自赏、自视甚高。而如今,我却明白了“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妹妹,自小寄人篱下的她,有一股不同于他人的刚烈与坚韧,黛玉也同宝玉,他们都是极韧极灵动的玉,他们都想挣脱这方院子,挣脱这个时代锁于他们身上的枷锁。林黛玉,我认为她的一切都是富有着诗意的,她善于用诗来抒发自己——《咏白海棠》中咏叹着她心中的慵懒闲适,是十几岁的青葱少女内心的碎碎念;作《咏菊》时连中三元,点明黛玉不问功名利禄、孤高贞洁;一首《葬花吟》贯穿了她的一生,黛玉最后也如花一般零落在尘埃中。绛珠仙子最后的眼泪流尽了,仙草欠那石头的也还清了。

与红楼梦的第三次相遇,我爱上了黛玉这出淤泥而不染的芙蓉,可我在那雾气氤氲的幻境中,仍没有找到尽头。

我惊叹曹公竟能写出如此珠零锦粲的文字,那本《红楼梦》我不知还会相遇多少次,那个瑰丽的幻境我不知如何才能走到尽头。或许红楼真的只是一场梦,一场由曹雪芹编制的梦。只是我太痴,自初次邂逅后再也走不出那虚幻境。

指导老师:王巧云

责编:彭静

一审:彭静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