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谈丨李丽:新时代湖南音乐评论的实践与思考

  湖南文联   2024-01-02 16:25:24

文丨李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文艺评论是文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评论工作同样大有天地、大有可为。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既对文艺评论工作提出了要求,提供了指导,也是对文艺评论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肯定和鼓励。

新时代以来的湖南音乐评论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据个人粗浅的了解,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等各级部门的组织和领导下,省内音乐评论在人才队伍建设、评论成果产出、评论影响等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第一、评论队伍逐渐壮大。省内音乐评论工作者,既有取得丰硕成果的资深评论家,也有势头正劲的评论中坚力量,更有越来越多有朝气和锐气年轻的新鲜血液加入。第二,评论合力逐步形成。在省内优秀音乐创作成果的推介、评论上,音乐评论工作者集中、合力发声,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对《苗寨的故事》《三湘四水》《“苗寨欢歌”十八洞村主题歌会》等的研讨、评论等,都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第三,评论影响逐渐显现。湖南音乐评论家的成果,既有大部头的学术专著,也有发表在国家级、省级等报刊上的长、短评,还有在各级各类新媒体、受到广泛关注、转发、浏览的各类音乐评论作品,都显示了湖南音乐评论的收获和影响力。当然,在评论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养,音乐评论的学理性、审美性和可读性及问题意识,评论成果的说服力、影响力和认可度等方面,湖南音乐评论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

对新时代音乐评论创新与发展,结合自己的评论创作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音乐评论应该“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出去进行思考探索。

首先,音乐评论不应该是曲高和寡的“孤品”。靠概念、术语唬人,用艰涩、虚空的文风“懵人”,不是好的音乐评论。音乐是一种大众广泛接受的、喜闻乐见的交流性文艺形式,音乐评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首先从一个受众、欣赏者的立场出发,用百姓看得懂、乐于看的视角、语言、风格把作品“好在哪,美在哪”阐释清楚,发挥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桥梁作用,推动创作和接受的有效衔接,真正实现音乐评论的价值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

其次,音乐评论不是吹捧奉承的“甜品”。音乐评论不是交情、金钱、权势的附属品,“好”与“坏”的评价一定是用作品说话的。音乐评论必须立足作品,从词、曲、演绎等本体出发,从作品的社会价值、思想价值、艺术价值等层面着手,分析明白“怎么好,怎么美”的问题,讲真话、重分析、摆问题,实现创作和评论的有效互动。

再次,音乐评论不是人云亦云的“仿品”。文艺评论有一种现象,即评论缺乏创新和个性,似曾相识的套路、套话类评论不在少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同样也是文艺评论的生命。音乐评论应以作品本身为基础,以政治性、文艺性、社会性等为尺度,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审美评价、艺术见解,在评论语言、文风等形成自己的品味格调,创作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

总之,音乐评论要想取得长足性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进行科学的、全面的音乐评论。同时,构建科学专业、既有深度和高度又能达到共情共鸣共识共美的评论话语体系也是发展新时代音乐评论的必要保障。首先,在话语资源上,坚持传统文化思想话语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和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思想话语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其次,建设扎根人民的人民性审美品格和立足现实的时代性精神品格相结合的话语品格。再次,音乐评论要具有学科交叉下的话语视野、吸取文艺综合中的话语经验,最后,在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时代化建设和文明互鉴的西方文论批判性借鉴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话语现代化。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