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⑬ | 这云、这钟、这声,这月、这塔、这影

朱玉文 张嘉诗 戴钺 邹尚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7-29 07:19:49

编者按:

今年4月下旬以来,新湖南客户端《楹联里的湖南》栏目每个周末都会向读者讲述一副湖湘经典楹联的故事。7月6日,我们向读者发出楹联征集令后,栏目报道组不断收到专家和读者向我们推荐的经典楹联。近日,记者来到邵阳市双清公园,和推荐专家、邵阳市楹联学会会长邹宗德一起品鉴这里的一副14字湖湘名联。

如果您身边也有能体现湖湘底蕴、文化特色的经典楹联,请您在本文评论区写下来,或直接发送到记者邮箱63439747@qq.com。或许,《楹联里的湖南》下一期报道就来到您的城市,和您一起探寻一段历史故事,收获一份人生启迪。

夜晚,古寺庙的钟声穿过树林,传向远方,在月光之下,高塔伴随月亮光影的移动,来到江对岸。

邵阳市双清公园里有一座双清亭,双清亭外还一个小亭,即亭外亭,亭柱上悬挂有一副14字名联:

云带钟声穿树去;

月移塔影过江来。

(亭外亭联)

白云、钟声、银月、塔影融合在一体,寥寥几个意象便营造出一重空灵清幽的意境。

(双清亭航拍)

让我在钟声塔影里穿行

孟夏的午后,微风蝉鸣。

我和邵阳市楹联学会会长邹宗德一起登亭,赏景品联。

一步入双清公园,邹宗德就告诉我,“双清”二字,挺有讲究。

双清,一指资江、邵水两股清流汇合,故名双清;二指资江河水的清澈与皓月的清辉,谓之双清,即水月双清。邵阳市双清区也由宝庆府名胜“双清秋月”而得名,显然,“双清秋月”综合了这两种说法。

我知道,中国的古典诗词里,“双清”还有更为开放的理解,这是一种意境。譬如,古代的《双清图》常以梅、兰、竹、菊、石、松、水仙为主要描绘对象,选取其中的两种进行组合,表达清幽、虚静的意境与情怀。双清所呈现的古雅意趣,不以形似为目的,重在抒发胸臆,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聊着双清的掌故,拾级而上,就来到亭外亭。

邹宗德向记者张嘉诗介绍双清亭由来

亭外亭乃是双清亭的外亭,建于资江中的一个半岛之上。半岛实为一突兀而出的巨石,故小亭名曰“亭外亭”。

资江水从亭下流过,邵阳北塔则与亭外亭隔江相望。

这北塔矗于资江北岸,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古朴雄伟。亭外亭与北塔夹岸对峙,形成了一幅绝妙图画,素有“天开画图”之称。邵阳市北塔区也因此得名。

双清、北塔好有意境,我向邹宗德先生感叹。

亭下,有青年或轻装慢跑,或恋爱呢喃,有老者或手谈对弈,或含饴弄孙。我来时,正是端午时节,远处,还有龙舟竞渡号子声,这是划手在抓紧练习。

饭罢之后,夜已深。

夜间,有月光,有一些晚风,我再次进到双清公园,复登亭外亭,望着对岸的北塔,我有点陶醉。

恍惚间,我好似回到了一个清秋的月夜,乘一叶小舟,沿资江顺流而下,一边是建在巨石上的亭,一边是月光下的塔,岸边渔火点点。

你看,亭上的游人与塔里的守塔人和我一起都在赏这江天一色,水月双清的美景。

邵阳城东东山寺的钟声响起,钟声远播在宝庆府街巷闾里和资、邵二水的行舟渔船之上,给宝庆府增添了几分韵味。

这无形的古刹声音穿越有形的树林,声音飘向远方;皎洁的月光照在北塔上,形成光与影、明与暗的组合,使我产生出塔影移动,缓缓渡过江来的错觉。

舟、云、钟、塔、寺、影、风、声,多么唯美的水墨丹青。

钟声逐去,塔影慢来,小舟荡漾,我已然穿过资江,奔向洞庭。

流动的白云、皎洁的明月、古寺庙的钟声、北塔移动的光影,期间,有虚有实有明有暗。我好佩服作者用最简单的字,描写这么多的动态意象,偏偏营造出一副清幽静美的意境。

亭边嬉闹的夜游人打扰了我的梦,我从动静相对、明暗相衬的水墨画里穿越而出,我还是站立在亭外亭。

我哑然失笑,站在亭边,我竟会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之感。

脚下,还是钟声塔影里的资水。

在“中国式浪漫”里 我悟到 “中国式智慧”

白云、钟声、银月、塔影——这又有什么稀奇?回到长沙,我还一直在想。

这些要素不单是邵阳双清亭所独有,几乎在中国的每个江南小城都可见,似乎都可以营造出这样一幅唯美的氛围,可以给每个人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我大约以为,对联去地域化、泛地域化、突出意象描写的特点,才让此联成为名联。

(双清亭)

云、钟、声、树、月、塔、影、江——对联中出现的8个名词几乎都是中国传统诗词、中国传统美学中最为常用的意象。对联通过对几个意象的巧妙运用,营造出空灵清幽的禅意,对应中国古典的、传统的江南美,铺陈出一幅国人魂牵梦绕的故乡图,牵动着每位赏联人的文化血脉与乡愁。

八字的意境不必字字赘述,我们单看“钟”。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钟是频繁出现的意象,从远古的宗庙礼乐和政治威严,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与个人的佛理禅思都可以寄寓其中,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巨多,其中多有佳句。“钟声”以其特殊的存在方式,构成古典诗歌中一个独具兴味的审美意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脍炙人口,张继笔下的夜半钟声,沾染了千年的风霜,唤起了天涯孤客愁,成为静夜闻钟里的压卷之作。

你看这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寒霜古寺,由上至下,由远及近,层层铺垫,最终汇集到夜半钟声里,飘落在客船孤客的心间,造成心灵的致命一击。

这诗和这副14字对联营造意境的手法何其类似?

稍有不同的是,张继在诗中表达的是心头的天涯沦落、家国忧患与身世凄苦。这是悲凉甚至苍凉的钟声,而这副对联在动中写静间,着重于静,在动静的矛盾之中,重在表现对立中的和谐。

是的,这钟声,不只代表着时间的游走,还象征着不同时刻文人士大夫的心灵轨迹,与各自的宦海沉浮和人生际遇相互契合。

邵阳人魏源就也在双清亭停留,又在资水出发,前往扬州,他接下了林则徐的嘱托,写下《海国图志》。

魏源在钟声中出发,此联的作者却在钟声中“静观自得”。

此联的作者颇有争论,更多的考证则认为是曾任宝庆府学教授吴德襄。

醴陵人吴德襄,曾任学官40年,其人对功名利禄十分淡泊。 据传,吴德襄爱读书藏书。他坚持以俸银的一半买书、藏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75岁的吴德襄带着近五万卷书籍还乡回到醴陵。

彼时的中国,正是山河破碎,狼烟遍地。我想,极乱的世道,没有“静观自得”的心境,作者是很难写出这样的名联。

14个字的经典名联,“万物静观皆自得”态度之美,符合了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看世界,能在动中看到静,在静中又能看到动的生机与活力,看到万事万物中蕴含的“道”。

这正所谓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不是吗?一个中国人进入联中所写之境后,他可感受到乡愁,可领会到禅意,也可以宁静之心体悟事物之理,看到世界之“真”。这就不单是“中国式浪漫”,更是“中国式智慧”。

这云、这钟、这声,这月、这塔、这影。

记者手记

“宝古佬”的激情与浪漫

朱玉文

我有好多的邵阳朋友,邵阳那个地方我去得也多。自然知道邵阳人自称“宝古佬”。

当然,我也知道邵阳人的性格是铁骨铮铮,刚烈如火;做事是勇于承担,敢为人先;要论能耐更是机敏聪慧,胸怀天下。把读书认字抛开,论做生意,从邵阳走出的一拨又一拨经商能人,足迹遍及五大洲,声名远播海内外。

我原来的理解,邵阳人还是粗线条的居多,一个词概括就是:激情。这次采访,我是充分地理解了“宝古佬”还有别样的浪漫。

正文已经写了这副联的美感和韵致,就是外延的几个地名我都能深刻的感受到浓烈的文士般的浪漫气息,譬如,北塔区、双清区。双清公园也是个风景绝美之所,站在双清公园,看江边的塔,吹江边的风,就感觉很唯美。

解联的嘉宾邹宗德在长沙最热的时节又带我去了一趟花瑶,古树、怪石、梯田、云雾、峡谷、瀑布,还有漫山遍野的金银花,一草一木皆能抚慰人心。

我慢慢明白,“宝古佬”既有激情,又有浪漫。

点评嘉宾:邹宗德

邹宗德:楹联家、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委员会主任,邵阳市楹联学会会长。

“中国联坛十秀”之一,“湖湘楹联七子”之一,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家。

出版《对联创作学》、《对联散论》等专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周红泉 朱玉文 王华玉

撰文/朱玉文 张嘉诗

摄影/邹尚奇 

剪辑/戴钺 

设计/陈琮元

责编:曾璇

一审:周红泉

二审:赵雨杉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