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路·“采”药记②|靖州“茯”地土生金

王铭俊   湖南日报   2023-12-20 10:21:10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通讯员 李大升 何嫘

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广泛,不分四季,与各种药物配伍,都能发挥独特功效。

地处湘西南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堪称“茯”地。全县3200多户加工户、29家茯苓加工企业,精心炮制着这味“四时神药”。

这个有着“药膳白银”美誉的“土疙瘩”变成“金疙瘩”,养活了全县近1/5的人口。每年8万吨茯苓及其制品,从靖州走向全国,占全国茯苓交易量的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茯苓出口总量的2/3,年综合产值达46.7亿元。

靖州是如何将小小的茯苓做成大产业的?仲冬时节,记者走进这个道地药材产地,一探究竟。

从农民要建的“大市场”到科技赋能的“产业园”

茯苓贸易的兴起,可从当地相距5公里的两个市场说起。

12月6日早上8时,桂A、赣C、贵E、豫A……10余辆来自全国各地的卡车,将位于靖州县城的中国茯苓科技产业园交易大厅挤得满满当当。车前大小不一的鲜茯苓被一摞一摞地码好,近两米高。

(中国茯苓科技产业园交易大厅被挤得满满当当。本组图片均为通讯员摄)

郑州司机陈建峰从云南送货来。头一晚11时,他熟络地将车开到市场里,挑个好位置,便在附近找个旅馆休息。次日8时不到,11吨鲜茯苓很快卸完。

46岁的陈建峰给靖州送茯苓有10多年了。他告诉记者,7月高峰期,每天有50多辆货车从全国赶来。交易大厅里只有10余个车位,司机们会在前一晚早早过来抢位,不然就得排队,等有货车开出,才能将车驶入交易大厅。

“这里比老市场还是好太多了。车位宽,外面也有停车位。”陈建峰说的老市场,是始建于1992年的“中国靖州茯苓大市场”。

“没有老市场,就没有靖州茯苓的今天。”靖州茯苓专业协会会长、72岁的“茯苓大王”王先有说。

靖州茯苓历史悠久,是“湘九味”道地药材之一。明朝时,当地人发现野生茯苓,称之为“小神仙”。清光绪年间,当地开始种植野生茯苓。20世纪70年代中期,第一代茯苓纯菌丝种选育成功,靖州开启了现代化茯苓种植之路。

1992年,在茯苓从业者的呼声中,当地政府划拨68亩土地,打造统一的茯苓交易市场。村民自费建起32栋小楼,500个门面每年销售茯苓2万余吨,靖州在当时便成为全国最大的茯苓鲜干品集散地和初加工集中区。

茯苓性平、味淡,富含茯苓多糖等多糖类物质,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的功用,常被用来增强免疫力,也是抗肿瘤的珍宝。“十方九苓”,说的是中药10个药方,有9个要用到茯苓。

很快,老市场不够用了。2015年,兴建占地1000亩的新市场被提上议事日程。

有人表示担忧:“这么大的规模,会不会造成空置、闲置?”。因为茯苓传统种植需要采伐大量松树,取主干种植,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茯苓产业在不少地方发展受限。

王先有却充满信心。他认为,除了第一代茯苓人打下的基础,靖州茯苓还有菌种优势、栽培优势、经纪人优势。

作为以松木为寄生体的菌类植物,2009年,“湘靖28”茯苓菌种培育成功,这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茯苓登记品种,结苓早,结苓率达96%,生物转化率高。

靖州创新茯苓栽培技术,松木主干成为销往市场的木料,而将树蔸、枝丫、树尾巴等废材变成种植的好原料,减少了浪费。

记者采访当天,61岁的龙运明又从云南运来了一车茯苓。他的两个儿子早已将菌种和技术带到云南。像龙运明这样,在全国各地收购茯苓的靖州本地商人有3000余名,他们被称为“经纪人”。

新市场被定名为“中国茯苓科技产业园”。由此,靖州茯苓由传统的种植业向茯苓全产业链延伸,并注入科技含量。

(中国茯苓科技产业园。)

越来越多的“茯二代”“茯三代”挖掘着茯苓的附加值

吴宜秀是交易大厅的常客。早上,只要无其他要事,她都会前往交易大厅选购茯苓。吴宜秀的儿子李焕国在2021年创立了国苓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每天需要鲜茯苓6吨,自家的种植基地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靖州茯苓需求旺盛,当地种植远远不够。散落在云南、贵州、湖北等地的种植基地成为了靖州茯苓的“飞地”。

(靖州马园中药材种植基地。靖州茯苓需求旺盛,当地种植远远不够。)

茯苓全身是宝,各有功效——将茯苓内部白色部分切成薄片,即为白茯苓;削下的黑色外皮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赤色部分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薄片,即为茯神。

起初,在人们吃不饱饭的艰难岁月,茯苓是他们的口粮。后来,茯苓做成了中药饮片。2005年,茯苓多糖口服液获得国药准字批文,是肿瘤患者放化疗脾胃气虚证的处方药,高峰期年销量近千万支。今年10月,第三届全国茯苓大会在靖州召开,靖州一下摆出了茯苓菌素、茯苓茶、茯苓酒、茯苓鸡、茯苓面条、茯苓面膜等百余款茯苓保健品、食品和美容化妆品。

(茯苓药品生产线。)

“越来越多的‘茯二代’‘茯三代’,深入挖掘茯苓附加值,使其物尽其用。”王先有最为欣慰的是,近万名当地年轻人加入到了茯苓的广阔事业中。“是茯苓养大了他们,他们对茯苓有感情,现在又把发展茯苓产业变成了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除了茯苓初加工产品和菌种,“80后”李焕国将公司的重心放在精深加工上,准备在靖州开建食品产业线。他得到的消息是,1000亩的中国茯苓科技产业园已经饱和,食品厂房要选址在扩建地上。

目前,靖州成为全国最大的茯苓加工及出口基地、茯苓菌种供应和技术推广中心,有全国最完整的茯苓产业链条。

10月20日,靖州迎来有史以来招商引资资金投入最大的项目。当天,修正药业集团(湖南)生物医药项目在靖州正式开工,总投资达13亿元。

“茯苓是靖州发展医药大健康产业的‘金字招牌’。”修正集团董事长修涞贵说,“这片土地与生俱来的智慧、魄力与豪迈气概,给了我们投资怀化、扎根靖州的充分理由。”

靖州将以此为契机,依托修正药业全球医药医疗行业资源,整合现有医药健康和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产品、产能,着力建设以茯苓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力争5年内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缴纳税收3亿元以上。

正如修涞贵期待的,靖州人民也在期待:下好茯苓产业发展这盘大棋,谱写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千金方”。

责编:周阳乐

一审:王铭俊

二审:段涵敏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