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智库 | 充分发挥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硬支撑作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2-14 10:33:56

蒋志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凸显了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其内在逻辑就是通过教育厚植乡村人力资本,进而实现对乡村人才振兴的硬支撑。

深耕“乡土”,让乡村人才“立”起来。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既包含乡村人力资本开发,也包含乡村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应围绕乡村人才振兴,构建贯通各学段、各类型的教育培养体系。一是振兴乡村基础教育。坚持将乡村教育纳入城乡发展、村庄建设等具体规划之中,推动医疗、文化、体育等乡村公共资源配置向乡村学校周边聚集。根据自然环境和人口变化,适时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指导标准,发展符合乡村实情、乡村需求的乡村基础教育。二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重点支持县域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围绕乡村振兴所需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行“学历+技能+创业+文明素养”教育教学模式,打造农村电商、智慧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课程,大力发展精准服务“三农”的学科专业。三是壮大涉农高等教育。鼓励支持地方高校特别是涉农高校设立乡村人才振兴研究院,建立耕读教育通识课程群,逐步扩大乡村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能“立马上手”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推广娄底市“村干部定向培养工程”和湘西职院“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乡村人才培养经验,为乡村“量体裁衣”“精准滴灌”培养一大批本土人才。

厚植“乡情”,让乡村人才“动”起来。乡情不仅是对故乡的怀念,更是对家乡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喜爱,应以乡情为纽带,号召、吸引乡里乡外的能人支持、投入乡村建设。一是以“乡情”融汇乡村人才。推动“乡情”进课堂,把广袤乡野、淳朴乡俗、浓厚乡情变成独特的教育资源,把田间地头、山川河流等资源转化为独特的校本课程。强化教育对乡村文化的唤醒功能,以“乡情”“乡音”“乡风”“乡愁”等乡土文化元素引导广大学生关注乡村、记住乡愁、传承乡情,厚植“吾土吾乡”的人文情怀。鼓励支持各类乡村用人主体加强与在校大学生的沟通交流,让大学生了解乡村、爱上乡村,进而留在乡村、扎根乡村。二是以“乡情”融通流动渠道。信息时代,“才”“智”共享已成为新常态。应把握一、二线城市“人才挤出”契机,搭建城乡人才交流平台,打好“乡情”召唤牌,变乡村人才的“单向流失”为城乡人才的“双向自由流动”,打造一批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的“在家”型、“离土”型、“外来”型乡贤队伍。三是以“乡情”融合城乡教育一体发展。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教育共同发展关系,建立以城区优质学校为核心、周边乡村学校为辐射范围的教育共同体,通过教师区域内流动、学生区域内分流、城区与乡村特色资源共享、教育教学共同实施等措施,加强优质特色乡村学校建设,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下沉、城市教育人才与乡村共享。

丰厚“乡酬”,让乡村人才“香”起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三者缺一不可。应以丰厚的“乡酬”让乡村人才成为“香饽饽”。一是拓宽提升空间。试点实施乡村人才学历在职提升计划,形成“中职+本科+研究生”梯度推进培养,鼓励乡村人才到高等学校在职攻读更高学位。紧紧依托当地职业学校,采取市级重点培训、县级普遍轮训、乡级日常教育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分层分类开展培养培训,不断提升乡村人才素质。二是提高福利待遇。以优厚待遇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去,加强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创业政策待遇落实情况的督查。对乡村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就学、家属就医等现实问题给予重点关照,依规开辟绿色通道。三是完善荣誉制度。切实提升乡村人才的政治地位、职业地位、社会地位。鼓励乡村人才积极参与乡村学校管理,支持乡贤担任乡村学校名誉校长或兼职副校长等职务,让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走进课堂,播撒乡村振兴的“种子”,推动早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

(作者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

责编:曹茜茜

一审:曹茜茜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