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武快评 | 以国之名公祭,以行动挺起民族脊梁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2-13 16:14:34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曹茜茜

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上午8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上午10时,放飞3000只和平鸽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集会广场的中央,“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白色大字,在黑色“灾难之墙”的映衬下格外醒目。

乔治·桑塔亚纳曾讲过一句不朽警言: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张纯如先生也曾说:遗忘,就是第二次屠戮。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入侵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这场持续40多天的浩荡中,受害者不仅仅有士兵,还包括大量平民百姓。他们的血与泪,凝结成了中华民族心灵深处难以消弭的伤疤。2014年12月13日,我国设立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旨在以最高的仪式和最庄重的态度纪念历史,推动那段惨痛的历史从一座城市的记忆变为国家记忆、人类记忆。

但令人寒心的是,随着那一段历史的亲历者和当事人逐渐减少,扭曲否定南京大屠杀的杂音时有冒头。去年7月22日,一则南京玄奘寺供奉了多名日本甲级战犯的消息震惊全国。据网友爆料,是一位名叫吴啊萍的人,连续4年出资供奉4名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的日本战犯。这种数典忘宗的无耻行径,是在向全国人民的伤口上撒盐。这也说明,爱国主义教育一刻也不能松懈,对战争的警惕一刻也不能停止,人类和平弥足珍贵。

最好的纪念和教育,不是踟蹰于逝者的血泊之中哀号,而要在勿忘国耻的警钟里奋起。近期,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证人》,收录80幅幸存者肖像以及幸存者对当时场景的回忆文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和战斗精神。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每天早上八点半,“铛、铛、铛……”的钟声总是准时响起,首批入场的12名观众分两组撞响和平大钟13声,寓意就是为了“牢记12月13日,勿忘国耻”。

时代向前,但世界并不安宁。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只是有幸生活在和平的国家。牢记历史,为的是警示未来。南京大屠杀是人类永恒的伤痛,是一部不能忘却不容忘却的历史。以曾经的“伤痛”激活捍卫未来的力量,我们就能更好地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编:曹茜茜

一审:曹茜茜

二审:奉清清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