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智库丨聚焦新型工业化 培养卓越工程师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2-07 11:18:30

汤菊平

推进新型工业化,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是我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现实需要。当前,对比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我省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弱项。一方面,高新技术人才不足。据今年5月发布的《2022年湖南省科技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省科技工作者中从事数字经济、芯片设计与制造、区块链技术的科技工作者占比均不足1%。另一方面,制造业复合型、国际化创新型等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随着我省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许多企业的职业场景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演变,整个制造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剧增。“懂机器的不懂软件,懂软件的不懂机器”,反映了制造业复合型人才的紧缺。鉴于此,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高校应积极探索创新,努力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扎实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

发展“新工科”专业集群。相关高校应坚持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定位,紧密对接省内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航空发动机产业集群、先进储能材料、硬质材料及工具、输变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需求,大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新材料等相关“新工科”专业集群。聚焦“新的工科”“工科的新要求”,不断完善符合新型工业化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工科”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工程师培养模式,建立企业全过程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从学科专业建设、培养目标和标准制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到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指导、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各个环节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推动校企共建培养合作基地,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深入了解企业需求,不断提升通过创新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高校应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设立创新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切实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立多主体产教融合评价体系,由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企业、高等院校、第三方组织等共同参与评价,以保障协同育人目标的达成度、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重构课程体系。构建以提升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创新紧密结合为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主动对接我省工业产业转型需求,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推进校企联合开发专业课程、工程实践、项目化教学、毕业设计。

革新教育教学方法。卓越工程师既要有扎实专业技能,又须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正确价值观。培养卓越工程师过程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代工程领域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跨学科合作来解决,为此应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使其具备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结合企业项目设计教学环节,打造实践特色鲜明的第二课堂;通过创设校企合作论坛、开展学科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问题本质,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实施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人员到高校产业学院挂职锻炼的校企“双向挂职”机制,共建共享校企人力资源,加强教育部“卓越计划”2.0各专业与一线企业双向交流,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扎实推动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生产企业,与行业企业签署长期合作协议,以师生共同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为抓手,广泛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工具,促进学生与校企导师的沟通交流,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其成长为卓越工程师打下牢固基础。

(作者系湖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南省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湖南工程学院基地研究员)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易博文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