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地方高校要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2-04 17:29:16

童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其传承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守正,确保非遗不偏离原始文化价值,维护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和适用性;创新,要求我们结合现代技术和社会需要,对非遗进行合理再创作与有效传播。因此,既要尊重非遗的历史价值,又要实现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衔接,在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同时,让传统文化得以新的传承与发展。

地方高校应自觉担当,增强服务非遗传承发展的责任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文化的璀璨瑰宝,代表着厚重的历史脉络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地方高校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地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亡。在研究、保护和传播发展非遗的过程中,高校应培育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让他们为家乡、为祖国而自豪,从而塑造更具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

地方高校应当发挥独特优势,打造非遗数据库。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地方高校因其对本土非遗的了解与研究,逐渐成为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核心力量,依靠丰富的人才储备,可以跨学科合作,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更好地推进创新思维和非遗的全面保护。地方高校需运用其地域优势,深入进行非遗现场研学与探索,与当地的传承者进行交流,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结合自身技术和研究能力,深化对非遗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研究,打造系统化、科学化的非遗传承平台,并为非遗项目构建数字化资料库,达到拓展非遗传播路径,推动非遗活态传承,赋能非遗创新性发展的目的。

地方高校应加强文化数字传播,提升非遗影响力。近年来,各类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全新途径,也为公众提供了在线参阅和学习资源。地方高校可组织线上、线下非遗展览、研讨会及教育推广活动,让宝贵的文化遗产以数字化的方式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当代青年产生共鸣。在教学中,应大胆探索将非遗融入创新教学实践的方式与路径。比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采用新模式,将实践项目和毕业设计与当地的非遗文化相结合,在此理念上成功与新化县政府联袂举办针对新化非遗的“‘梅山屶’产教融合产业链”毕业设计展。联动科技企业,校企合作进行创意转化及传播。例如,有的地方高校与游戏开发商合作,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游戏,或者开发非遗主题的VR、AR游戏和体验,让玩家在游戏中体验非遗文化,进而增强对非遗的了解和认同。可见,校企联动不局限于技术层面,也可包括非遗内容的创意转化、数字故事叙述以及互动体验设计。另外,还可引导师生通过社交媒体传播非遗文化,鼓励师生制作与非遗相关的短视频、直播和文章,通过平台如抖音、微信、微博等分享,实现非遗文化与日常生活的无缝结合。此类举措旨在加强非遗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融合,确保其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持续繁荣并得到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十分珍贵的文化资源。利用数字技术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将会带来不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机会。地方高校要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平衡点,使非遗得到妥善保护和大力创新,成为一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石。

【作者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本文系2021年湖南省社科成果委员会项目“梅山民间傩面艺术的传承与研究”(XSP21YBC444)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杨兴东

一审:杨兴东

二审:易博文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