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幸福河湖|湖南长沙县:优化“水生态” 激活“水经济”

  人民网   2023-11-30 09:15:23

(花果村打造的文旅特色小院。人民网记者 刘宾摄)

“三湘首邑”长沙县,依山傍水,江河汇聚。

近日,记者随同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水利部办公厅、水利部河湖管理司等单位共同主办的“高质量发展中国行”之“2023建设幸福河湖”网评品牌活动,来到湖南长沙县果园镇花果村。

步入村里的张公塘小微水体示范片区,但见流水潺潺、水草青青,一幅秀美山水田园画扑入眼帘。

“张公塘这片水域面积有90多亩,以前受养殖、生活污水直排等因素影响,水质差、臭味大,有村民甚至为此搬家到别处。”花果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冯广介绍说。

(花果村张公塘音乐湿地公园露营基地。人民网记者 刘宾摄)

近年来,村里积极实施小微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把张公塘里的淤泥、粪渣全部清理上岸,并按照“一户两池(化粪池+隔油池)源头控污、一渠一地(生态渠+湿地)中途净化、两池一岛一带(沉淀池+生物复合制剂池+生态浮岛+植物绿带)末端修复”的方式,实现了生活污水、粪污水、餐厨水等分类收集处理、达标排放。

曾经的“臭水沟”如今蝶变为村民身边的“景观带”。今年年初,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示范案例》中,花果村“厌氧池+人工湿地+生态塘处理+农业利用”治理技术成功入选,成为14个首批案例之一。

生态美带来产业兴。

优良的水质为花果村发展“花果虾”养殖创造了条件。目前村里龙虾养殖面积3000多亩,亩产净利润可达6000多元。依托张公塘这一自然资源优势,村里引入文旅公司打造“音乐湿地公园”,建成了露营基地、文化长廊、图书馆等一系列场所,成为人气十足的近郊游“网红打卡地”。

“今年9月份正式开业,10月份营业额达到30多万元,周末住宿至少得提前3天预定才行。”湿地公园运营负责人姚郭介绍说。

短短几年,花果村集体经济收入迅速上涨,已从2019年的2.38万元增长到55万元。

以水为景,以景兴产。在长沙县,水润乡村促发展的例子远不止这一个。

长沙县江背镇印山村,素有“三湘第一村”美誉。拥有700多亩人工湖面的天玺湖,水天一色,碧波粼粼。

(印山村天玺湖。印山村供图)

去年,印山村依托天玺湖建成了河长制主题公园。公园凸显观赏性、科普性,在不同版块介绍当地水系分布情况以及历代治水名人等知识,打造独具特色的治水人文景观。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游人便纷至沓来,带旺了村里的民宿、农家乐生意。

“家门口就是景区,村民不用外出也有钱挣。”印山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河长刘罗仕告诉记者,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6.2万元,今年有望突破7万元。

据了解,长沙县共有小微水体5.8万余处。这些分布在城乡的沟渠、小溪、池塘等小微水体,具有流动性差、自净化弱、数量多等特点。在落实河湖长制过程中,当地坚持“大小共抓”,把小微水体纳入河湖长制管理。

县河长办结合实际,印发了小微水体管护实施方案,各镇街对小微水体划分片区,逐片设立了片区河长和管理员,全县明确了26个市级小微水体示范片区创建点、42个县级小微水体治理点,以点带面促进流域水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实现了所有水体有人管、有人治,让水“流起来、净起来、美起来”。

(水天一色。人民网记者 刘宾摄)

优化“水生态”,激活“水经济”。

近年来,长沙县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打造河湖岸线产业链。目前,全县建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78个、省级美丽乡村6个、美丽宜居村庄318个;已有规模休闲农业和农村旅游景点73家,每年接待游客超866万人次,经营总收入超22.8亿元。

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小水体”带来“大幸福”,主要体现在三个“有效”、三个“促进”上:三个“有效”是指农村生活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村水体得到有效整治、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三个“促进”是指促进了生态理念的转变、促进了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促进了群众参与生态治理的积极性。

湖光山色,绘就生态美景;江河奔涌,滋养广袤大地。幸福河湖正为长沙县的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记者 刘宾

责编:潘文秀

一审:潘文秀

二审:甄荣

三审:熊佳斌

来源:人民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