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丨湖南舞剧首获“荷花奖”,为何是《热血当歌》?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0-31 17:19:47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胡雪怡

近日,湖南民族舞剧《热血当歌》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杨浩东,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黄豆豆以及来自中国歌剧舞剧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围绕舞剧的主题选材、动作编排、舞台设计、道具服装、音乐创作等方面展开交流。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此次研讨会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湖南省演艺集团共同举办,是舞剧《热血当歌》获得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后首次召开,一齐推动湖南文艺事业进一步出精品、出高峰。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许锐:选材具有天然的热血、深沉的力量

第一,这部作品在选材上非常好,而且非常精准。如何选择一部适合舞蹈表达的戏剧,有很多舞剧的选材看起来不错、听起来不错,但是都忽略了它适不适合舞蹈表达。过于复杂的,甚至是过于文学化的一些戏剧文本并不是特别适合舞剧。舞剧的表达恰恰需要一种内在情感力量。我认为,《热血当歌》的选材具备天然的热血、深沉的力量。临近谢幕的那一场戏,全场每个人不得不站起来。国歌响起的时候,唤起的是我们民族的热血和内心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的力量感恰恰是舞剧天然的支撑要素。

第二,它在红色舞蹈题材样式上有了创新和突破。整场舞剧看下来,我认为,导演在舞蹈的语汇方面、编舞方面非常用心。很多舞剧当中,我们看到一些很模式化的红色题材舞剧的表达。大家一看红色舞蹈,它的舞蹈动作、编舞方式,说通俗点,都在一个套路里边。但是我觉得该剧在编舞样式上面是有新突破的,用的是现当代编舞方式,或者说是比较开放的编舞格局,芭蕾的、现当代舞的,甚至还有戏曲的一些元素,全部把它融进去了。

但是,要怎么把历史事件真正转化成戏剧事件,让这些人物关系、他的精神与个人命运能够真正扭在一起,这方面可以再改进一些,会更有内在的戏剧力量。

中国歌舞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艺术指导许宁:年轻人审美下的红色题材舞剧非常难得

看完演出以后,我跟许院长的感觉是一样的,看完了以后真是有一种热血澎湃的感觉,而且这是近几年少有的一部,无论是从思想上、艺术上,还有舞台呈现上,我觉得都极具观赏力。

这部剧很难得的是,它把一个红色的历史题材,用符合我们当下年轻人审美的表达样式去展现,无论是从舞台空间的运用,还是舞蹈语汇上的一些创意,包括音乐、服装、人物、造型、舞美跟剧情紧紧融在一块儿,这是很难得的。因为我们看了很多的剧,各有各的表达,最后会形成“两张皮”,甚至跟剧情没有什么关系。

这部剧的品相是非常高的。虽然获得了“荷花奖”,但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开始。真正的精品、真正的高峰之作也是需要不断地演,不断地打磨提高,才能成为一个留得下去的作品。

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教授边文彤:满台青春扑面而来,对当下年轻人有教育意义

现场看完这部作品,我很兴奋。舞剧满台都是青春扑面,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青春热血的一批有志青年,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我觉得这部作品给了我很多新的想象。如何在叙述历史、叙述事件上,尤其是按照时间来叙述的惯常方式里面找到一种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方式,是很难的。但是这部作品找到了自己的突破点,并且做到了尽可能不与其他作品雷同。在舞台上所呈现出来的现实、回忆和多时空交织的叙述方式让人觉得很有锐气,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满台演员也是年轻的,青春的热浪扑面而来。我觉得真的能够唤起当年的这些偶像,对于当下年轻人是有教育意义的。今天的年轻人,包括大学生们,我觉得他们有必要看一看当年的这些偶像们在年轻时代如何对待国家和大时代的变迁。

原总政歌舞团团长左青:什么样的热血才能当歌呢?民族苦难的热血,民族不屈的热血,民族奋进的热血,才能当歌

坦率地讲,在我参加各种国家评选中,一直有一个印象:湖南是戏剧大省,前些年我记得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像《李贞还乡》《月亮粑粑》等等一系列优秀作品,这几年歌剧创作也是令人瞩目的,但舞剧好像是弱项。但是这次民族舞剧《热血当歌》惊艳亮相,看了以后真的是为之一振。

我首先感觉到,这个名字起得非常好,什么样的热血才能当歌呢?民族苦难的热血,民族不屈的热血,民族奋进的热血,才能当歌。如何才能创作出这样优秀的作品呢?以田汉这一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为原型,加上聂耳、安娥这些文艺先辈他们的事迹来做这部剧,我觉得本身选材就很好,确实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这对我们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如何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有很大的启示。你不能够扎根于生活,不能够在人民群众中间,不能和这个时代同频共振,是创作不出这样的传世之作的。

第二点,这个戏的结构也很有意思。作者能够从大事不屈、小事不拘的角度,上半场《卡门》,下半场《扬子江暴风雨》,用戏中戏、虚实结合的结构方式写田汉、聂耳的心路历程和他们创作历程,这个结构本身是有创新的。一般来讲,舞剧的结构多是两男一女,或者两女一男,同性对立,异性中立,由此产生舞剧的戏剧张力。但该剧是两男一女的正面形象与包参事的对立形象来建构,很有创新和探索意义。当然,不足之处是会让人感觉到上半场戏剧张力更强,下半场弱一点。

第三点,舞蹈编排很好。肢体艺术能否给观众留下肢体语言形象是很难的,但是我觉得这部剧做到了。像聂耳拉提琴的形象、田汉书写的手的形象,包括这个剧目尽可能展现年轻团队独有的思考,这一点我特别欣赏。为什么呢?比如说我们常见的人们在行进中、市景中都是正面走,而剧里的人物一定要倒着走;在包租婆和聂耳生活中间,抓住了很多诙谐幽默的情趣等等,舞段的设计有追求、有创新,形成了这个剧独特的语言个性。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中国歌舞团原团长、国家一级编导刘江:舞剧的选材、结构、编舞均是优点

我对这部戏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我觉得它是一个没有标签化的舞剧;第二句话,好听、好看、感人;第三句话,我觉得它是在红色题材内一个值得学习的剧目。

我们参加过艺术基金评比,来了很多评委,经常在说:“搞创作的有一个惯性,一旦接红色题材的时候大家觉得难度大,很难搞。找不到突破点,做不好就说教,就标签,观赏性弱。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一直困扰着。但是当我走进剧院看到了湖南省歌舞剧院这部戏,我就觉得有戏,我觉得好看。那天看戏,我带着我的小孙女。我的小孙女说:“爷爷,这不是国歌吗?”我说:“是的。那是咱们的词作家田汉,那是作曲的聂耳。”一个7岁多的孩子,通过这么一部舞剧潜移默化的,没有标签化的,没有教化的,进入了她们的心灵,这让我觉得很舒服。

首先是舞剧的结构,选材不用说,红色题材非常好,环环相扣,清晰地把这个事件布局摆在那,不拖泥不带水,一笔点到,逻辑关系很通畅。

第二个,它塑造的这几个人物可信。我最有感触的是,年轻的田汉和安娥第一次见面握手,甩得手疼,看出了湖南人火辣辣的性格,挺有意思。聂耳,这个手和头饰以及舞蹈动态中那种天真的艺术家个性很贴切,这个形象也可信。还有安娥和小报童的形象,明显看出我们的编导用心了。这些人物不标签化,“哦,他是英雄,他是伟人,他就应该有固定的模式。”不,我们的作者恰恰走到了人物的心灵中,看似很简单的几个动作,但是让你记忆犹新。

第三个,在舞蹈本体语言上,现当代语言上,和我们自己的民族语言上结合得很好。没有搬来主义,这就是现代舞。

中央芭蕾舞团原副团长王勇才:把舞剧立起来、立得住是一件下功夫的事情

做一部红色题材的舞剧,做一部厚重历史题材的舞剧,我感觉我们的编剧下了很大的心血,为这部舞剧立起来、立得住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过往的舞剧当中可能会有重编导、轻文本的情况,但是这部舞剧编剧从文本的角度就下了足够大的工夫,截取了这段历史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经典片段,能够把它立起来,把我们这部有关国歌诞生的这段历史串起来,是下了足够大的功夫。

其次,清晰表达出国歌诞生过程的历史脉络体现了编导们、导演们在舞台调度、舞剧节奏把控当中的熟练程度和能力,使我们这部舞剧的演出效果有非常强的代入感。最近舞剧也很多,能够在现场达到这么强烈的代入感,引起观众共鸣,非常不容易,特别是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舞剧更难,看得出我们的编导团队们下了很大的心血。

还有演员团队,除了几个主要演员,整个演员团队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素养,包括一些群众演员的过场,都能够准确地表达编导、导演们创作的意图。比如包租婆那段戏,它表现的是那段宏大历史当中基层人民群众的一种生存状态,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编排。所以,我觉得这部戏从宏大的历史空间到具体的人物叙事,都是非常成功的。

然后是音乐创作,音乐是一部舞剧的灵魂,没有好的音乐,我们这部舞剧就没法在舞台上把它的精神内涵、艺术内涵、文化内涵呈现给观众。音乐是一部舞剧成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它的基础。所以这部音乐的创作和整个舞剧各个部门的创作是融合在一起的。

另外,音乐人物形象的立体化和代表性与贯穿整部剧主旋律的契合上,如果再做一点讲究的话,能够使我们的舞剧更立体,更能展现我们作品的高度和厚度。

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黄豆豆:《热血当歌》的艺术质量仍在不断提升

结合我两次现场观看演出的经历,最大的体会是:这部作品在“荷花奖”获奖之后,它的艺术质量还在不断提升,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首先,我能够感觉到主创团队在细节处理上的精雕细琢。我们几位主演,包括反派人物的刻画比上次又进一步深入了,整个演出团队在舞台上的凝聚力也在不断提升,舞台各个工种的配合更加默契了。我自己从小在文艺院团长大,我知道文艺院团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二是院团主创班子有着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所以,我想获奖不是我们文艺院团的最高目标,而是扎扎实实地打造一个优秀的作品献给时代和观众,才是我们文艺院团工作中的重点。我相信,湖南省歌舞剧院《热血当歌》会不断提升艺术质量,与文艺工作者共同向革命先烈致敬,向伟大艺术作品和伟大艺术家致敬,共同通过文艺演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责编:胡雪怡

一审:胡雪怡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