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归隐也有风险

苏露锋     2023-11-28 10:32:02

清六家之一 王翚《唐人诗意图》局部

文/苏露锋  

中国的隐逸文化博大精深,关于隐士的记载也大量充斥史书,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著名的隐士。他们或天性自由,钟情山野;或沽名钓誉,欲显先隐;或功成身退,全身远祸;或大道不存,唯保心志。有所谓隐于朝的“大隐” 隐于市的“中隐” 隐于野的“小隐”,也有欲隐而不得的“死隐”。

是选择闻达于诸侯,建功立业,还是选择归隐林泉,做闲云野鹤,本是读书人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每个时代都有。

社会上 名望之士,是统治者 特别是权力来路不正的掌权者极力笼络的对象。他们妄图以名士的归附,来建立起自己统治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但保持思想贞节的名士宁可选择山林归隐 粗茶淡饭,也不愿屈身强权,以图荣华。对这样的名士,掌权者往往会恼羞成怒。因此,在这样的时代,名士的归隐之途,多半是死亡之路。王蠋是中国历史上早期一个归隐而不得的典型例子。

王蠋乃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著名隐士。当燕国军队侵占了齐国大部分领土时,燕王曾下了一道命令:为表示对王蠋的尊敬,任何人都不准进入他所居住的城镇三十里以内的地方。然后他们许诺封王蠋为拥有万户之采邑的将军,并威胁如果他不接受的话,就要屠杀他家乡的居民。王蠋的回答是,因为齐王不听他的劝谏,他只好退隐乡下耕田,如果一定要他接受燕国的要求,那他宁可去死 —— 他最终上吊自杀。

西汉和东汉的后期出了很多著名隐士,也有不少隐士死于掌权者之手,这与该时期的政治气候有关。西汉和东汉的末期,外戚与宦官专权,政治走向衰败。大道不存,加上宦海险恶,士人纷纷退隐,拒绝做官。但反复拒绝做官的危险性,并不比在官场做官更小。

李业是西汉的一位著名学者,被朝廷任命为郎官。王莽掌权后,李业以病为由辞官。他闭门不出,不理会州郡官府要他到京师去的征召。太守强迫他应召,让人用担架把他抬 。王莽任命了李业一个官职,但是他托病未到任,而是跑到山谷里隐居去了。军阀公孙述盘踞西部地区后,也曾征召李业,但李业连续几年都不予理会。最后公孙述派人带毒药去见他,给他两个选择:要么接受显赫的职位,要么把这毒药喝了。李业选择了后者。与此相似的还有王皓和王嘉。王莽篡汉后,这两个人都辞了官,也都拒绝响应公孙述的征召,最终宁可自杀 不肯屈服于强权高压。

与公孙述相比,东汉后期权臣梁冀对待那些敢于抗命的隐士更加凶残。郝絜和胡武从汉桓帝初期开始就是朋友,都志向高远, 对仕途不感兴趣。郝絜 一生 高洁,从不接受别人的任何东西,到妹妹家吃顿饭临走也要悄悄地把钱留下 在路上喝了路边井里的水,也要往井里投块硬币。由于郝絜和胡武不理睬梁冀的征召,梁冀大为不满,就杀死了胡武及其亲属六十人,郝絜则被逼自杀。

东汉灵帝死后,董卓掌握了权力,更加变本加厉,即使是最著名的人士也得小心,很少有人敢 抗拒征召,尽管他们对董卓的所作所为都不赞成。当时那些品行高洁的著名人士,如荀爽、蔡邕、韩融和陈纪等,都无法逃脱,因此都遭受了董卓之乱的灾难。

大道彰显,政通人和,固然令人神往 ;但 如果这些只是奢望, 那么 能够守护心中的 桃花源 ,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陶渊明也不错,毕竟社会有选择的自由。有包容,就有希望。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造就“光武中兴”不是偶然的,他对名士严光一直给予极高的礼遇,直到他去世 尽管严光宁可过着俭朴的隐居生活,而不愿接受朝廷给他的显赫职位。当然,如果一个社会 人们 做隐士的权利都 予以 剥夺, 那么这个社会 就只剩下虚妄和绝望了。

摘自《士人风骨》,北岳文艺出版社2023年版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尹慧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