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1-28 07:08:29
周明侠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哲学思想、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等。当前,在湘高校应发挥在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独特优势,让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建好育人大课堂,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实起来”
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在湘高校应将弘扬湖湘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实起来”。
融入思政课程。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契机,将湖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程。如选择湖湘哲学中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融入思政课,让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将湖湘优秀文学典籍等融入思政课,让学生了解湘湘文化精髓和核心价值;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湖湘历史人物融入思政课,引导学生了解其生平事迹、学习其精神品质。
融入学科课程。聚焦学科跨界融合,将湖湘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专业课程。比如在艺术、体育等公共课程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内容,通过开设湖湘文学赏析、民俗文化鉴赏等选修课,拓展审美与人文教育;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相关典籍、基本常识、历史成就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专业中蕴含的民族智慧、思想方法、创造精神等。
融入校本课程。聚焦继承和弘扬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开设一批以湖湘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特色课程,比如湘剧、陶瓷、湘绣等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
善用实践大平台,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活起来”
传承创新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实践。在湘高校应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善用实践平台,让传承创新“活起来”。
搭好联学共建育人平台。积极搭建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平台,与社区、园区、文化场馆等开展联学共建,用好跨界育人资源,形成文化实践育人资源库;拓宽协同育人空间,加强与湖湘文化纪念地与博物馆为主的社会教育载体、以非遗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主的社会传承载体、以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为主的社会文献载体的共建,形成育人合力。
抓好社会实践育人平台。遴选一批富有湖湘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址、文化古迹、书院等作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重点场所,让学生走进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感受湖湘文化魅力;选派学生志愿者利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和城乡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志愿服务、文化交流等实践,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湖南故事,扩大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
用好创新研究育人平台。结合“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平台,面向学生设立有关湖湘文化的调研课题或科研项目,使其在研究实践中深化对湖湘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依托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文化工作室或工作站,吸引广大学生参与传统文化项目的建设推广、传统文化衍生产品的创作设计,使其在“传中学”“学中创”。
做好“结合”文章,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立起来”
校园文化建设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在湘高校应做好“结合”文章,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学校文化,让传承创新“立起来”。
用心打造环境文化。结合高校历史人文底蕴,在校园标识、景观建筑、寝室文化等方面融入湖湘文化符号,打造浸润式传统文化育人空间。比如充分挖掘校史中的文化名人故事,融入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在公共区域打造历史文化长廊;在艺术楼、图书馆等的墙面上镌刻体现办学精神和人文气息的主题壁画;在教学楼内、走廊、学生宿舍等场域张贴名人名言或字画,摆放相关文化纪念铭牌等。
聚力打造活动文化。将湖湘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打造主题体验活动。比如借助社团活动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系列节日主题体验活动,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链接,推动传统文化、非遗文化进校园,让学生在体验参与中坚定文化自信。
精心打造“微文化”。借助微媒体技术实现传统文化表达形式的与时俱进,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热衷追捧的“微文化”。依托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设立湖湘文化教育公众号及湖湘文化相关小程序,开设湖湘文化话题社区,通过“微话题”“微互动”等形式,就湖湘文化广泛开展交流、讨论;借助视频、虚拟技术等制作湖湘文化“微产品”,打造网上文化体验馆、博物馆、数字化书院等,让青年学生把传统文化看在眼里、听入耳中、读进心灵。
【作者系长沙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湖南省传承红色基因研究基地研究员。本文为2023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重大委托课题“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路径研究”(XSP2023WT004)阶段性成果】
责编:姚昕玥
一审:彭彭
二审:朱晓华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