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vs苏东坡

蔡武   《文萃报》   2023-11-27 15:31:50

△苏轼画像

文/蔡武

没有一个中国人没受到过苏东坡的恩惠。每到中秋节,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吟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俟初春来临,我们脱口而出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当我们来到庐山,首先想到的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来到西湖时,“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总是随时冲出我们的喉咙。

林语堂是个知恩图报者。他甚至走得更远。他要向西方人讲述苏东坡的一生。 1945年起,他花了三年的时间,用英语写成了一本28万字的《苏东坡传》,并于1947年在美国出版。林语堂在自序中简叙了为苏东坡作传的缘由:“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想做而已。存心给他写本传记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1936年我全家赴美时,便携带了大量关于苏东坡的资料。在海外可以和苏东坡为伴,是件乐事”。该书在西方出版时的英文名便是“一个乐天的天才”。  

林语堂 1895年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教会家庭,早年曾留学美、德,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名闻东西方学界。他第一个在中国倡导“幽默文学”,《苏东坡传》便是他这一主张的实践。该书行文简约生动、清新幽默,写出了这个“大自然中的顽童”清风拂过一样的人生,符合西方人口味,便于西方人理解。

在林语堂的眼里,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总之,苏东坡不是一个能以流派或头衔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仙诗圣来概括的诗人,人们都叫他“坡仙”,他只能用自己概括自己,用自身的生命力照耀古今。


随着林语堂的笔尖,我们跟着苏东坡夜游赤壁和承天寺,和他一起烤羊蝎子,边喝桂花酒边舞蹈,静坐嗅檀香,光膀子在寿星寺午睡,在集市上拦着人央求对方讲鬼故事,食日光止饿,在东坡种菜,在西郊采药,为制墨差点把房子烧掉。与秀才和酿酒老妇比邻而居,盖屋掘井,栽花种树。把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里的句子重组,照民歌调子,教给农夫唱,他自己也暂时放下犁耙,手拿一根小棍,在牛角上打拍子,和农夫一起唱。在每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里,都表现出诗人宁静喜悦的心境。诗人一路被贬一路写诗,于是,那些被贬的日子也都成了诗。

世人敬仰苏东坡,不仅因为他的旷世才华,更因为他的豁达胸襟与浩然正气。读苏东坡的所有诗词文章,你根本想象不到他有如此艰辛坎坷的一生。在林语堂的叙述里,我们看到,他的豁达只用于对自己的苦难,而对天下苍生的苦难却潸然泪下。徐州抗洪;杭州抗疫,建立中国第一座公立医院;密州抗蝗;黄州救女婴,建立中国第一所孤儿院 ——东坡雪堂救儿所;儋州开荒开土倡文化。

面对人生的挫折,中国文人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态度。屈原选择一死了之,李白选择一醉了之,陶渊明选择一走了之,只有苏东坡选择在一笑了之之后,仍热烈地拥抱人生。

林语堂先生行文潇洒,为人洒落,总能在只言片语中展现人生才智。然而生逢乱世的他,也有许多无奈,想必在苏东坡身上,他看到了一种历经劫难仍然可贵的纯真与高贵,这就是他与苏东坡都神往与追求的生命真谛吧。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来源:《文萃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