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新论 | 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1-16 10:16:23

杨景钦 陶应时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在民族的认同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因此,必须让五十六个民族自觉把自己当作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员,让五十六个民族认识到自己的前途命运都是与整体即中华民族分不开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本身就是在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更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经历了无数战争和苦难依然生机勃勃。在这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各族人民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相互融合、相互依存。也正是在这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这个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民族认同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增强中华民族认同的过程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

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是铸牢共同体意识关键所在。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共同的民族渊源,二是共同的民族文化,三是共同的国家——中国,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共同的民族渊源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具有共同历史记忆、共同发展基础的民族实体。早在夏商周时期,众多部族就杂居在一起,进行频繁往来。后来,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等系列政策,由此开启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纵观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大盛世,如大唐盛世,康乾盛世等,都是由各民族共同努力铸就的。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不是某一单一民族的历史,而是在多元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在共同精神文化、共同责任使命、共同前途命运下的中华民族发展史。

共同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中华文化作为当今世界唯一一个未曾中断的人类文明,绵延数千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文化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各个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诗经》是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总汇;隋唐时期,胡食文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原的传统饮食文化;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也少不了少数民族的贡献。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上形成共有精神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共同的国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凝聚历史文化共识。文字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形式,其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记忆,还包括文化价值共识。互通的文字符号是我们能够进行交流、理解的基础,也是我们增强民族认同的前提。当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也要尊重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目的,在于消弭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沟通障碍,更好地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虽然在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曾蒙受巨大的屈辱、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但是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各民族70多年努力奋斗,中华民族以全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遭受屈辱的历史不会重演。尤其是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经济、科技、国防等实力已经进入世界前列。70多年的时间,中国实现了“两大奇迹”,即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声音”越来越被世界重视,中华民族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所有这些成就,离不开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过程也就是增强民族认同的过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有利于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抓细的一项重要举措,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作者分别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曹茜茜

一审:曹茜茜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