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智库头条丨缩小数字鸿沟 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1-16 07:14:57

核心提示

面向未来,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需要把握几个着力点:将政策关注重心从缩小“接入沟”转向缩小“使用沟”“结果沟”;推动数字技术在千行百业落地应用;大力发展数字惠民服务;持续优化网络空间软环境。

李勇坚

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8日向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首次提出“三个倡导”。其中第一个倡导为“倡导发展优先,构建更加普惠繁荣的网络空间”,包括“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缩小数字鸿沟,在互联网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更多国家和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自互联网广泛应用以来,“数字鸿沟”问题备受关注。习近平主席曾多次谈到“数字鸿沟”。比如,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他强调“着力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分配差距等问题,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事实上,在党中央高度重视下,中国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经验可资全球借鉴。

数字鸿沟的定义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概念最早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旨在说明数字技术发展应用并没有使世界变得更为平等,而是带来了新的不平等。

按照现有的研究共识,数字鸿沟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次数字鸿沟,以能否接入互联网、拥有上网设备为判断标准,也被称为“接入沟”;第二次数字鸿沟,主要关注不同使用者在获取数字资源、处理数字资源、创造数字资源等方面的不同,也被称为“使用沟”;第三次数字鸿沟,主要考察不同人群因数字技术的使用所获得的经济、社会、文化、自我感觉等方面带来的收益差异,也被称为“结果沟”。一般认为,数字技术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进步,获得了相应的宏观及微观收益,但这些收益并没有均匀地分布在不同个体之中,而是在个体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

中国缩小数字鸿沟成效显著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在缩小第一次数字鸿沟方面取得了为世瞩目的成绩。截至2023年6月,我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7.10亿户,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22年底约为64.5%)。

当数字技术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时,需要强化使用者的技能,以缩小第二次数字鸿沟。2023年上半年,我国至少掌握一种初级数字技能(能够使用数字化工具获取、存储、传输数字化资源)的网民占网民整体比重为86.6%,至少掌握一种中级数字技能(能够使用数字化工具制作、加工、处理数字化资源)的网民占网民整体比重为60.4%,第二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

数字化产品及服务加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交流等场景之中,使数字技术应用的社会经济效应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9.43亿人,占网民整体的87.5%,并且移动支付与便民服务场景深度融合,极大地便利了居民生活。截至2022年12月,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9.26亿,占网民整体的86.7%,是全球电子政务水平增幅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我国,数字技术为缩小贫富差距作出了巨大贡献。数字技术向全产业和全链条渗透,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经济持续增长增添了动力。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数字技术的应用加快了农村地区发展,到2022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5314亿元,农村地区网络零售额达到21700亿元,推动农业加快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数字技术为中小企业解决发展问题、增强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方案,日益成为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焦点方向。

数字技术缩小了我国性别之间的就业鸿沟。女性在沟通连接和创意上的优势,使其更能够适应数字贸易、电商、直播内容创作等领域工作。据调查,2022年我国女性在灵活就业中的占比达61.2%,而其中数字团长的女性就业占比相对更高,一度达到80%。《金砖国家女性发展报告2023》显示:预计至2025年,中国女性数字经济创业就业人数将达到1.2亿。

中国经验的全球意义

中国缩小数字鸿沟的实践富有成效,对全球各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缩小数字鸿沟需要政府部门的主导和全面参与。缩小数字鸿沟不能单纯依赖市场力量,需要政府部门作为第一推动力,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短期的技能培训和长期的教育发展,引导农村居民、老年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等提高数字技术使用技能、使用数字技术实现收入多渠道增加。

缩小数字鸿沟要积极拓展应用场景。缩小数字鸿沟,不仅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更是增强数字技术应用效能的过程。数字技术应用场景越多,其推动未上网居民上网的动力就越强大。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就业形态从业者从5000万人增长至8400万人,年均增长率10.9%。数字技术应用与医疗、教育等民生服务相融合,推动了老人、学生、农村居民等群体加速上网。

缩小数字鸿沟需要融合多方面力量。缩小数字鸿沟,需要引导各类平台企业、服务商进行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在我国,数字鸿沟的缩小与即时通信、短视频、泛娱乐直播、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有着直接关系。比如短视频等流媒体是非常好的信息普惠工具,其内容鲜活易读,兼具较强开放性、互动性,让很多用户对使用数字技术一下就有了兴趣。

缩小数字鸿沟要实现数字经济收益共享。数字技术有利于打破城乡市场、东中西部市场壁垒,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在这个过程中,产业链条上的参与者以及消费者都从数字化中获得了相应收益。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公共品供给效率和精准程度,加快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有利于缩小数字鸿沟。

把握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的着力点

将政策关注重心从缩小“接入沟”转向缩小“使用沟”“结果沟”。将数字素养培育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中,建立精准的数字技术教育培训体系。针对学生和年轻人,重点培训其使用数字技能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构建集数字资源收集和鉴别能力、数字知识利用和交流能力、数字内容创造和输出能力、数字安全维护能力为一体的多元化培育框架;针对老年人,重点培训其在公共服务、休闲消费、互动娱乐、代际交流、社会参与、精神滋养、数字防诈等方面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应关注数字经济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综合运用第二次分配、第三次分配等手段缩小收入差距。

推动数字技术在千行百业落地应用。数字技术在不同规模企业间应用有着明显鸿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已制定并实施数字化转型规划的中小企业占比仅为34.1%,上云率低于10%,远不及大中型企业。为此,应建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知识平台,政府部门可通过类似于英国发放中小企业“数据分析创新券”的方式,对平台成交的培训服务合同进行定向支持;对各个部门、各级政府的各类资金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对中小企业数字化的资金支持合力;推动金融科技与中小企业数字化联动,积极试点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的创新金融产品。

大力发展数字惠民服务。推动数字惠民服务在城乡更加均等发展,将教育、医疗、文化等数字化公共服务产品向农村地区下沉。优化数字惠民服务内容与方式,积极试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惠民服务中的深化应用,为用户提供更人性化的互动、更多样化的内容、更高效的信息收集方式,从而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惠民服务。

持续优化网络空间软环境。数字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数据安全、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问题,不仅削减了数字化发展优势,还会使特定人群不敢深度使用数字化工具,从而进一步拉大数字鸿沟。为此,应持续优化网络空间软环境:建立健全平台企业、应用程序等相关主体收集个人数据的规则体系,尽快明确数据分级分类保护的具体内容、标准,做好隐私、信息、数据区分和保护;建立健全高效有序的网络空间秩序维护机制,积极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网络空间内容进行深度治理,建立政府、互联网平台、用户、第三方机构等多方面参与的网络空间秩序维护架构;树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信念,推动世界各国在数据跨境流动、数据安全、网络内容治理等方面达成共识,携手共建规范有序的网络空间。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责编:姚昕玥

一审:詹娉俏

二审:周红泉

三审:赵雨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