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推进安全发展,守住高质量发展底线红线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1-10 11:41:48

筑牢安全屏障 保障高质量发展

王周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安全发展,坚决守住高质量发展的底线红线”,将推进安全发展作为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新时代新征程,湖南大力推进安全发展,重在切实筑牢安全屏障、构建起快速高效的新安全格局,并以之保障新发展格局,助力实现安全稳定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

加强党的领导,夯实根本保证

坚持党对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是筑牢安全屏障、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根本遵循,加强党对安全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切实筑牢政治屏障,为确保高质量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落实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筑牢思想防线,强化安全意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稳定的重要论述指导安全工作。加强理论武装,引导全省干部群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做到坚定拥戴核心、紧跟核心、捍卫核心,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加强宣传教育,积极运用全媒体矩阵构筑安全教育立体化多样式网络,将安全教育全面融入生活,引导干部群众提高安全意识、树牢安全理念,形成“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局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网络空间管理,强化错误思潮批驳斗争,切实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筑牢组织体系,提升安全能力。强化各级党组织主抓安全工作的责任落实,健全非公组织尤其是非公互联网组织党领导安全工作的组织体系。针对有的领域和组织党对安全工作的领导虚化、存在薄弱环节推进领导责任落实。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确保党组织领导安全工作坚强有力。培训提高“关键少数”领导安全工作的能力水平,尤其是安全战略思维能力、分析研判能力、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复杂局面驾驭能力和舆情应对处置能力。

筑牢监督网络,严守安全底线。强化政治监督,压实政治责任,确保监管责任落实落地。落实部门监管双责、压实监管主体主责和岗位职责,坚决防范遏制安全事故发生。强化监督执法检查,形成“人人参与、个个监督、失责严究”的高压严管态势。全面抓好工农业生产特别是食药环、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用好“权责清单”,加强安全领域廉政风险点排查管理。推进智慧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全面推动信息化监管执法,构建线上线下衔接顺畅、同步高效的全流程安全监督机制。

依托技术力量,强化科技支撑

应加强安全科技攻关、促进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利用和依托科技力量筑牢安全屏障。

增强安全技术力量。依托科技力量和信息化手段推进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技术与安全工作深度融合,推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赋能安全工作。健全优化智慧安全体系,充分利用移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实现“人防”向“智防”转变。加强智慧应急和数字安全技术力量建设,全面筑牢数字安全屏障,确保核心技术、关键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安全可控。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专业实验室,建强安全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安全学科,加大安全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增强安全技术防火墙力量,牢牢将安全大门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

推动安全科技攻关。聚焦重大安全事故防范、监测预警、应急救援、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等重点领域,推进安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安全智能装备研发。结合湖南实际,集中力量重点攻克重大灾害预测预警与综合防治、园区事故防控、石化危化品过程安全保障、劳动密集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护、工程施工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全面提升安全科技水平。做好安全前沿技术“必答题”,以前沿技术锻造“安全盾牌”,为守护湖南安全筑起“铜墙铁壁”。

促进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安全技术推广应用,推动传统安全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技术“入网”“上云”。构建职能部门、协会、企业等协同推动安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超前预测、主动预警、综合防治为重点,大力推进先进安全适用技术转化应用。培育安全科技企业创新主体,重点扶植建设一批安全高新技术企业和安全科技“小巨人”企业。推动应急技术、安全评估技术创新发展,大力推进专业化研发和技术成果孵化转化。

构筑安全体系,织密安全网络

筑牢安全屏障重在健全安全体系。应以构筑大安全工作格局为主线、以一体化统筹为抓手,突出情报主导,构筑大安全应急框架;以机制创新推动力量整合,坚持防管控建一体协同、明责担责问责全程量化、“研、办、督、结”闭环推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责、职能部门主推、全社会协同”的大安全格局。

健全安全研判预警体系。建好群防群治体系,吹好安全口哨,将安全研判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构建“省市一体、区域联动、集群作战”的情报预警一体化体系。健全风险动态研判机制,组建主体多元的研判体系,提升监测预警和研判能力。织密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优化自然灾害监测站点布局,健全风险隐患报送体系。加强常态化安全风险研判,动态分析自然灾害趋势和安全苗头性问题,织密研判网络。健全预警预报处置体系,建立省域一体化安全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加强预警协调联动,做到实时监测、早期预警、精准处置。

优化安全应急处置体系。以数字赋能优化安全工作指挥体系,集成公安、交通、环境、消防、气象、森林防火、地震等监测指挥信息系统,构建“一体化”高效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着眼于“全区域、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目标,完善全省总体应急预案和各行各业预案,优化应急总体统筹。优化“乡—县—市—省”四级一体化“全链条”应急处置网络,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的业务协同、指挥调度和信息共享。完善安全应急处置体系,构建实战化、扁平化、合成化应急处置模式,补齐基层应急力量短板。优化安全应急处置队伍,增强应急救援处置力量。强化应急联动,提高应急救援快速反应、综合指挥和协调联动。打造监测预警联合会商、信息共享与发布、安全评估、安全监督、资金拨付、物资调配、资源调用、应急救援协调联动的安全工作合力。

筑牢安全整治追责体系。推动问题解决、系统整治,强化整治管理,优化安全整治体系。健全“知责明责、履责尽责、考责问责”体系,明确党员干部安全责任负面清单,严肃追责问责。全面压实机关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强化部门监管监督责任,强化属地责任和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领导责任。压实基层责任,完善基层安全“职责清单”和“年度任务清单”体系。优化监管监督队伍,完善常态化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责任体系。构建专业监管责任体系,落实专家监督责任,提高风险隐患自查能力和防范水平。

把握重点难点,防范化解风险

应立足湖南实际,聚焦安全重点、难点、堵点,关注特殊群体,及时有效解决“顽瘴痼疾”,将安全风险防范屏障织得更密更细。

抓好重点领域区域。聚焦边界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矛盾问题突出地区,聚焦城市运行安全、乡村矛盾调处等重点领域加强矛盾和问题解决。从重打击电信诈骗。做好城市内涝、地质等灾害防御,做好生产、建筑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全面排查整改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隐患。紧扣生产、燃气、矿山、危化品、交通、食药环、特种设备以及社会治安、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建筑施工、城乡危房等重点领域,全力做好安全风险防范。突出抓好公交车、校车、长途客车、大型货运车辆、农用拖拉机等重点车辆安全。严防外来生物、洋垃圾入侵。

管好护好重点群体。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坚决打击犯罪,肃清社会毒瘤。加强对青少年群体安全教育管理,增强中小学生群体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做好外来务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帮扶,严防校园霸凌,做好防溺水、交通安全、科学上网等专题教育。做好戒毒所、敬老院、福利院等特殊场所人群安全服务,加强对刑满释放人员、孤寡老人、困难儿童、特困人员、残疾人、大病患者、低收入家庭等的走访探视、心理疏导、生活帮扶。

着力解决“顽瘴痼疾”。全面排查整治各行业领域安全隐患“硬骨头”,常态化开展安全突出隐患问题排查整治。坚决查处整治矿山、建筑领域以及城乡基层等的安全隐患痼疾,严防矿山、危化品、工贸等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着力破除城乡自建房、商品房改装出租等安全痛点堵点。聚焦安全生产领域顽瘴痼疾,开展集中全面整治。

(作者系湖南警察学院党委书记、湖南省“十四五”教育科学研究重点培育基地安全教育研究基地主任;本文为安全教育研究基地阶段性研究成果)

强化“四轮驱动”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秦立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要求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在各方面各环节落实和体现。”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大力推动基层党建和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将其转化为新时代应急管理的生动实践;以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在应急管理、安全发展事业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为引领,强化设施建设、体制设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四轮驱动”。

加强设施建设,夯实应急管理基层保障基础。建设先进、完备的设施设备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应研究制订一套相对完善的应急设施建设国家标准,各地对标实施,对已经陈旧的应急设施和技术及时进行更新替换;区分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能满足当地需要的应急设施,比如地震多发地区的建筑应采用坚固的抗震设计,沿海城市则需要考虑潮汐、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培树全民参与的应急文化,提升民众安全意识,鼓励民众参与建设、维护应急管理基础设施,提高应急响应效率。

优化体制设计,构建应急管理协同作战格局。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必要保障。应筑牢清晰严密的责任体系,明确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职责清单,严格落实监管部门职责,持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健全协同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建立中央地方分级指挥与队伍专业指挥相结合的指挥机制,完善部门间、军地间协调联动机制,做到统一、权威、高效指挥;构建系统完备的法治体系,加快推动急需法律法规制修订工作,组织修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积极推进应急管理标准制修订工作;建强基层应急和社会共治体系,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积极推广各地有关经验做法,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安全治理格局。

依靠科技赋能,实施智慧应急管理发展战略。构建科学、高效的智慧系统,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应加速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与安全科技的深度融合,提高突发事件信息汇集、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发挥应急管理部门主导优势,鼓励研究机构、企业参与应急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各类应急平台之间互联互通、数据交换、系统对接、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研究制定应对急难险重任务所需的相关应急信息资源目录和技术标准规范;加强自主创新,大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应急装备,加大无人机、救援机器人、现场指挥调度应急平台、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等全方位、多样化的智慧装备配置,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加大人才培养,提升应急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能力,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当前我国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应急管理专业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质量、层次、结构等方面,还是在教育管理、教学模式等方面,与国家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应鼓励高校开设应急管理相关专业,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完善课程设置,构建“面向多灾种、管控全链条,发展新学科、服务大应急”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同步发展应急管理在职培训,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和应急演练,提高从业人员应急管理的意识素养、政策水平、理论和实战能力,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反应迅速、处置有力;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的职业发展保障,提升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建设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不断提升其战斗力。

(作者系湖南警察学院党委副书记、湖南省“十四五”教育科学研究重点培育基地学校党建研究基地主任;本文为学校党建研究基地阶段性研究成果)

提升长株潭本质安全水平  打造都市圈安全管理新形态

史伟奇

本质安全水平是一个系统本身抵御和化解内外部风险的能力,是衡量都市圈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长株潭都市圈是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增长极,承担着辐射引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任务。完成好这一战略任务,需要长株潭都市圈顺应社会转型期公共安全治理形势的新变化,着力化“被动应对”为“主动管理”,持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安全管理新形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坚持强基补短,筑牢更具韧性的公共安全硬件防线。随着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株潭之间人流、物流交往日益密切,公共安全风险的区域性、连锁化特点也越发明显。为此,应突破城市地理边界,立足都市圈大视野,统筹推进三市安全硬件设施升级改造,提高风险抵御力。一方面,强化规划引领,制定长株潭都市圈韧性发展专项规划,推进应急保障、物资储备、防灾减灾等安全设施的多中心、分布式布局,构建更加坚强可靠的风险防范与协作应对体系。另一方面,加大燃气电力、交通电信、给排水综合管廊等改造建设,打造与都市圈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城市生命线安防工程;坚持“以人为本”,采取“集中成片”“微更新”等方式,推进以老旧小区、城中村为重点的城市更新和综合改造;健全社区物资储备、医疗保障、紧急避难、逃生通道等应急设施,打通安全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造“城市安全健康单元”。

坚持协调联动,构建更有效率的公共安全治理格局。长株潭都市圈是湖南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各类风险多发易发,公共安全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应加强区域联动,整合各地公共安全治理资源,实施长株潭公共安全一体化战略,构建多部门协同的都市圈公共安全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和三市轮值的首席安全官制度,推动风险联防、问题联治、平安联创。加强城乡联动,强化都市圈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城特别是乡镇的协作,推动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促进人员共用、资源共享,全面提升村镇公共安全信息收集、识别、分析和应急能力。加强政社联动,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都市圈安全治理,支持社会民众参与公共安全规划和政策制定,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公共安全治理格局。

坚持科技赋能,建设更加智慧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随着长株潭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边界的持续扩张,都市圈公共安全治理需求明显增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传统风险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都市圈建设发展需要。应促进公共安全关键技术和“大智移云”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建设三市一体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各领域安全信息即时捕捉、安全隐患精准识别、安全事故有效处置;综合运用视频语音分析、生物特征识别、态势感知、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强对重点人群、危化品运输等安全管理和排查,从源头消除风险隐患;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持续推进反诈APP、反诈热线等防诈反诈“防火墙”建设,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及时清理高危IP地址、码号和域名,把各类涉诈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坚持文化引领,塑造更为持久的公共安全发展动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最持久的力量。现代城市安全水平提升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城市文化、安全文化塑造和培育的过程。应加大城市文化塑造力度,立足敢为人先、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内核,提炼总结具有长株潭特色的文化品格,打造创新包容、活力迸发的都市圈文化,增强居民对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发展的信心,增强三市积极应对风险挑战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形成共促发展、共保安全的强大合力。应加大安全文化的培育力度,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七进”工作,加强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特别是加强儿童和青少年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引导其从小培养安全意识、提升防范能力。让安全知识、安全文化深入人心,成为每个居民的自觉行动,成为整个城市的共同追求。

(作者系湖南警察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筑牢网络安全底座  护航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

刘绪崇

网络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和城市安全的核心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筑牢长沙网络安全的坚实底座,是护航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加快长沙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平安湖南”建设的必要之举。

夯实基础设施,筑牢安全屏障底座。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软件、硬件设施建设及与之配套的安全防护和运维机制构建。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有效应对不断演变的网络威胁,从而构筑数字化研发中心城市坚固的网络安全屏障。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长沙应以夯实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底座为前提,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夯实算力、网络、物联感知和安全四大基础设施;实施城市级网络安全整体运营,持续完善动态监控、主动防御、协同响应防护措施;定期开展高强度实战攻防演练,全面查漏补缺、发现潜在风险,凝聚网络安全合力,提升网络安全技能、积累应急处置经验;建强信息基础设施底座,进一步提升数据中心算力、物联网设施稳定性能、云存储量级等关键环节安全保障水平,促进零信任网络、区块链、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针对网络安全突发事件的分析研判、决策指挥、协调处置能力,提升应急响应熟练程度和实战技能,全力以赴为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筑牢网络安全屏障底座。

完善治理体系,筑牢安全机制底座。网络空间安全治理体系包括标准、政策和技术等关键要素,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框架,是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中构建安全创新研发环境的重要保障。目前,长沙已组建网络安全审查专家委员会,制定地方网络安全审查新标准,推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项目同步规划建设;采用“5+1+N”运行模式,建成长沙市网络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形成网络安全应急指挥新机制;整合全市重点行业、领域的信息资源,建立网络安全事件发现、预警、通报、处置、反馈、回查全闭环处置机制。下一阶段,应大力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制度,强调依法治理,加强综合网络治理、网络监管执法,以持续塑造纯净的网络环境;进一步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泛在感知监测网络,建立覆盖空间治理、社会治理等的支撑平台,推进数字安全防护全周期管理、全部门协调、全社会参与,为长沙建设韧性科技化城市构建日益完善的网络空间安全治理体系。

凝聚各方力量,筑牢安全人才底座。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凝聚来自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为网络安全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构建有利于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态系统,是推动长沙探索新的科技发展路径、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进而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关键因素。为此,长沙努力打造全国继北京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建设国家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综合试点城市、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试点城市等;强调科研人才的引、用、留、育全盘考量,从“人才政策22条”到“升级版45条”,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实施科学家引航工程、高精尖人才领跑工程,培引高层次科技人才;鼓励湘商、校友企业大回归,广泛链接国际人才资源,加大力度引进高端海外人才,持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为青年人才打造了全周期培养生态链。下一阶段,加速网络安全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长沙应持续积极整合各方力量,建立全面的网络安全工作格局,进一步强化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对话与合作,促进技术和人才跨界交流,推动网络安全资源共享;持续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完善数字制度标准、建设数据要素枢纽、制定网络空间安全规范、引育集聚网络安全创新人才,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数字信息支持和可靠的网络安全保障。

(作者系湖南省“十四五”教育科学研究重点培育基地安全教育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本文为安全教育研究基地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杨兴东

一审:杨兴东

二审:奉清清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