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新域丨推动县城高质量发展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韧性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1-09 22:12:00

古川

县城作为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挥着接受大城市辐射、带动小城镇发展的承上启下重要作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中办、国办出台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县城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应做特县城产业体系、激活县城要素资源、优化县城营商环境、创新县城传统文化,建设特色鲜明、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以县城发展的高质量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韧性。

近年来,虽然湖南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相较于江浙等地区,我省县域城镇化率不高、县城经济规模不大、部分县市财政自给率低、人口长期净流出。特别应该关注的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外部风险挑战增多,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相对薄弱的县域经济可能会暴露出更多问题、遭遇更多更严峻的风险与挑战。作为县域经济龙头的县城,亟须在产业发展、要素配置、营商环境、文化传承等方面补足短板,从五个方面做强县城、提升县域经济发展韧性。

科学规划定位,降低整体系统风险。全省县城建设必须尊重城镇化规律和县城发展规律分类分层设计,无需统一标准、切忌一刀切,避免同质化发展,降低特定外部冲击的影响。一是建设卫星县城,将位于长株潭城市群周边的县城,发展成为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二是发展功能县城,将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县城,定向发展成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县城。三是做强农业县城,在农产品主产区内的县城,围绕农业发展二三产业,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服务业。四是保护生态县城,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县城,重在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五是控制人口流失县城,严控该类县城的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

形成“一县一业”,做特县城产业体系。县城需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的生存发展空间。县城应当成为县域经济主导支柱产业的核心区,率领县域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特色产业,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农业为主的县城,应重点发展农业服务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关注粮食安全、农业增加值,既保证全省口粮供给,也要保障农民稳定增收。以工业制造为特色的县城,应注重建设制造业产业集群,扶强实体龙头企业,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大力支持工业技术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文旅为主的县城,应着重建设服务业集散中心,培育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特色民宿、养生养老等产业,推动服务产业全链式发展。总之,要依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原则,找准自己的优势“赛道”。

破除流通壁垒,优化县城资源配置。县城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主阵地,要消除城乡之间、县县之间的地域壁垒,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提高经济效率。提升人才集聚效能。应大力推进农村人口在县城完成市民化,充分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各项合法权益。推出各类激励政策吸引人、留住人,并且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福利保障。在县城打造创新交易平台,为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高效流通创造条件。通过全县范围的统筹调度,尝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新方式,探索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县城建设,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激励和共享机制。

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县城软实力。作为县城发展的软实力,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既是吸引人才、资金、项目的名片,也是抚平衰退伤痛、恢复产业活力的良药。好的营商环境,既是完备的硬件基础设施,也是完善的公共管理服务。一要让人舒心,提升县城市政交通、防洪排涝、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水平,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水、电、气、热等市政设施。二要让人安心,做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和民生工程,着力解决群众最反感、市场主体最困扰的“急难愁盼”问题。三要让人顺心,构建标准化公共服务流程,打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政务服务事项向基层延伸,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出尊商、重商、亲商、安商氛围。四要让人省心,必须旗帜鲜明破除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形壁垒,严肃查处损害县域发展环境的人和事。

坚守生态红线,推动县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县城深厚的地方传统,内化出千年颠扑不破的抗逆性,现代人应守护好这一方水土的历史肌理、空间尺度、景观环境和自然生态。一方面在老县城的更新维修和新县城的规划中,融入本地传统文化元素,兼顾文物保护和景观协调。另一方面,贯彻绿色低碳理念,在县城推广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破疴除旧,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县城。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编:杨兴东

一审:杨兴东

二审:奉清清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