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㉙丨只知《爱莲说》不知《太极图说》?一副联带你读懂创时代儒学大咖!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0-25 07:58:47

郴州市汝城县城区西南,有一座四合院砖木回廊结构的仿宋建筑。这是为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而建的纪念性建筑——汝城濂溪书院,也是国内目前仅存的一座古建濂溪书院。

大门檐柱上挂着由中南大学教授孟泽所撰、著名书法家何满宗所书的楹联:

濂溪水汇天下水;

道学心达圣人心。

(汝城濂溪书院大门檐柱联)

九月下旬,秋日午后,我们邀请湘南学院周敦颐研究院院长、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会长张京华与记者一同品读这副楹联,一同仰望周敦颐这位思想巨人。

以“水”喻思想学派,是为“妙”

说到周敦颐,大家都熟知他是《爱莲说》的作者,以至于很多人都只当他是文学家。实际上,更能代表他高度的是《太极图说》,凭借这一集象数与义理为一体的代表作,周敦颐成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历史上有名的哲学大家。

2001年10月,全国周敦颐学术思想研讨会在郴州汝城召开。孟泽和杨雪骋、王立新等知名学者应邀参会。会中,几位学者都应邀撰联,孟泽当时就挥笔撰写了这副对联。2004年,时任汝城文管所所长何志军专程到长沙邀请书法家何满宗书写此联,随后挂上汝城濂溪书院的大门檐柱。

张京华开门见山,点评此联:“这副楹联,简短,且没有生僻字,没有引用典故,比较明畅。上联用两个‘水’字,下联用两个‘心’字,修辞整齐,且紧扣住濂溪书院的主题,是一副很好的楹联。”

“上联的‘水’,用得极妙!”张京华认为,要理解这个妙处,需结合王闿运那副经典楹联解读,更有意味。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王闿运的这副名联,是对濂溪理学思想的地位和影响的生动概括。“吾道南来”即二程“洛学”的南传,“濂溪一脉”即周敦颐“濂学”的创兴;“大江东去”则是朱子“闽学”的开展,以及阳明心学的兴起,乃至在东亚各国的传布。

(汝城濂溪书院)

孟泽这副楹联的上联“濂溪水汇天下水”,是讲濂溪理学的外在影响,话题承接王闿运而来,用“水”比喻思想,特别恰当。张京华解释,我们平时说的“学派”“思潮”,也都是借喻了水。

周敦颐是道州人,濂溪故里的道山下有一眼泉水,名为“圣脉”。圣脉流入濂溪,濂溪流入潇水,潇水流入湘水,湘水流入江水,江水流入东海。“濂溪水汇天下水”就有百川归海的意思,这副楹联和王闿运的楹联都没有直接说到海,但滚滚长江势必东流到海——周敦颐的理学思想,经过濂—洛—关—闽四个阶段的发展,经过古时候中国、朝鲜、越南、琉球、日本“文明五国”的传播,成为东亚世界近古以来一千年社会文明发展的主导思想。

(濂溪理学与湖湘文化脉系表 资料图)

古代日本歌咏周敦颐的诗作随处可见,称周敦颐为“周老师”“濂溪翁”,推崇备至。林鹅峰《〈通书〉跋》说:“濂溪先生上继孔孟之统,下开洛闽之学,皆是以此书之存也,谁不尊信哉?谁不诵习哉?”

张京华解读,濂溪学派的外在意象,就是“水”,如水浸润人心,如水流动不息,如水润泽四方,如水包容万物,如水百川归海——这就是“濂溪水汇天下水”的意义。

以“心”喻理想信念,是为“高”

下联“道学心达圣人心”,讲的是濂溪理学的内在宗旨。联中提到“道学”和“圣人”,谈“道学”最重要的文献是《宋史·道学传》,该书尊周敦颐为孔、孟以来第三位传道者,书中提到“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张京华为记者解联)

张京华逐字逐句为记者解联:“道学”又称“理学”,也称“性理学”,其突出特征是强调“天道”“天理”“天性”,主张“明天理,抑人欲”。“道”是天道,也就是宇宙自然规律,是永恒的真理。向往天道、遵循天理,是人类文明的第一目标。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以天然、自然的标准为真理,引导社会遵循天性,节制人欲。

“圣”的古体字为“聖”,从耳从口,它的本义是“智慧超群”,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文明做贡献。能做出开创性贡献的人才能被称做“圣人”,能传承圣人事业的人叫做“贤人”。

周敦颐开创的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元朝初中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可以说,他开创了宋以来儒学的新形态,将儒学提升到了一个形而上学的高境界,很好地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美好与和谐,因此使中华文明没有湮灭在宋元跨文明的战火之中,从而承前启后,源远流长。

从这一点来说,由周敦颐所创立的理学,对传承中华文明可谓功莫大焉。所以,历代学者都评价周敦颐“上承孔孟,下启程朱”,是儒家继孔、孟之后的第三位圣人,诚哉是言。

(汝城濂溪书院希濂堂)

“心”则是指人的理想信念,周敦颐和孔子的理想信念主要是坚信“人性善”。人类的本性是善,所以人们应当努力向善。张京华认为,孟泽把理想信念比喻为“心”,这是很高级的比喻。

张京华特意强调,“圣”不是神圣,“心”不是唯心。周濂溪说过,“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就是希望士人争做贤者,贤者争做圣人,圣人向天道、天理看齐,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社会的进程作贡献。也就是说,学习的宗旨是不断修正自身,向圣贤看齐,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向美向善的目标。这句话放到现在,都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撰联人与解联人殊途同归

《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这是董仲舒的名句,其大意是文章的解读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释文本。那么,对于张京华教授的解释,此联的作者孟泽教授如何看?他当时的创作思路是怎样的呢?在聆听了张京华的解说后,我们特意对话了此联的撰写者孟泽。

孟泽回忆二十年前撰联的命意,他说当时的构思上联意指涉向外,下联则意指涉向内,说平易也平易,说深邃也还深邃。

(汝城濂溪书院航拍图)

孟泽解释,具体而言,他在上联想说的是周敦颐把释家、道家的哲学纳入儒学体系,其思想汇聚了天下的思想,或者说,濂溪的思想可以汇入人类思想的全部。京华教授结合濂溪思想在后世的传播路径来解说,指出“百川归海”,濂溪思想汇入“东海”,最终影响了整个东亚的文明进程,将此联拓展出了更深远的意境。

下联他想阐述的是,作为新儒学创始者的周敦颐的用心,抵达了圣人的用心;或者说,他创始道学的用心就是基于圣人的用心,那当然就是民胞物与,达己达人,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京华教授结合濂溪理学的内在宗旨,指出人们学习的目标是要向美向善,不断修正自身为人类作贡献,这赋予了这副联很好的现实意义。

撰联人与解联人不同的解读方式,终是殊途同归。

记者手记

希圣希贤真事业 潜天潜地细功夫

朱晓华

赴郴州湘南学院采访张京华教授,是我特意“蹭”来的一趟行程。八年前光明日报头版一篇《书生意气到潇湘》,让我对这位主动放弃北大教职,自我“流放”到湘南的教授满怀崇敬,也充满好奇。

初见张教授,他正与学生一起安置“周敦颐研究院”门口的一艘木船,肩扛手拉,大汗满头。安置好后,带领我们步入新建不久的“周敦颐研究馆”,他亲自充当讲解员,一字一页、一石一印,如数家珍。“这里是湖南目前最完备的周敦颐纪念馆,欢迎媒体朋友多来采拍。”张教授说,作为一个学者,他其实希望低调而安静地做研究;但是,作为专门研究周敦颐的学者,他又希望能将周敦颐高调地放到聚光灯下,“知道《爱莲说》的人很多,知道《太极图说》的人太少”“周敦颐诞生在湖南、研学在湖南,但目前对于周敦颐的研究,湖南对比周边省份还有差距,希望湖南人能将这个研究透,发扬光大……”

(濂溪书院清代木刻图 资料图)

说到湖南的文化资源,从摩崖石刻到潇湘八景、从舜文化到周敦颐,他滔滔不绝。看得出,湘南这片土地上充沛的研究资源,让他如鱼得水、游刃有余。采访中,他盛赞我们的《楹联里的湖南》系列专题,表示记者和学者的任务其实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做好‘第二个结合’,阐释、传承和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走进湘南、走近张教授,再在他的带领下走近周敦颐,我就愈加理解了他当初南下的选择。周敦颐曾说:“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希圣希贤真事业 潜天潜地细功夫”,张教授的选择不正是在践行这一准则吗?

点评嘉宾:张京华

张京华,湘南学院周敦颐研究院院长,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会长,历史学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983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本科毕业,主要研究先秦诸子学、宋明儒学、民国学术思想史、燕赵文化、湖湘文化。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周红泉 朱玉文 王华玉

撰文/朱玉文  朱晓华

摄影/李健

剪辑/戴钺

设计/曹舒琴

责编:姚昕玥

一审:周红泉

二审:赵雨杉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