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丨《河边的错误》:导演魏书钧的改编与改变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0-26 15:04:37

文|周浩宇 胡雪怡

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由魏书钧执导,朱一龙、曾美惠孜、康春来主演的电影《河边的错误》于10月21日上映。该片讲述了在一座被河溪环绕的小城中连续发生诡异凶杀案,朱一龙饰演的刑警队长马哲在调查过程遇到了一个接一个诡异荒诞的故事,最终陷入偏执、精神恍惚……真相好像就在眼前,却怎么也无法靠近。

文艺片出身的魏书钧导演,在《延边少年》获得2018年戛纳电影节“短片特别荣誉奖”后,为大家熟识。近年来,魏导携《野马分鬃》《永安镇故事集》《河边的错误》等作品屡屡亮相戛纳。正如他的电影海报上,棕榈叶似乎永远不会缺席。此前《永安镇故事集》长沙站路演中,有观众打趣道:“站在魏导面前,这是我离戛纳最近的一次。”戛纳二字虽然频繁出现在魏书钧的履历上,但也让他的作品陷入了一个“怪圈”:看似一直在寻求改变,却始终囿于同样的母题。

避免无聊的复刻:跳出电影改编小说的陷阱

今年5月,《河边的错误》在戛纳国际电影节提名“一种关注大奖”,而后又在平遥国际电影展斩获“费穆荣誉最佳影片”。原著作者余华曾毫不吝啬自己的夸奖:“魏书钧拍的这个最后的场景我觉得特别好,比我自己写的结局要好,改编就是要这样。”

余华的作品曾多次被搬上大银幕,其中不乏佳作:张艺谋执导的《活着》,韩国电影《许三观》,但《河边的错误》的改编充满了魏书钧的“求变”野心。

影片弱化了原著中对于幺四婆婆、疯子、许亮等许多重要人物的刻画,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刑警马哲的身上。这点无疑是高明的。电影改编小说其实特别容易掉入“陷阱”,余华表示,“没想到他们从这个陷阱爬出来了。”影像语言毕竟没有文字语言那样拥有时空跳跃的能力,为了保证故事的完整性与可读性,电影往往会修去枝叶,保留躯干。区别于传统的侦探类型电影,影片的起承转合不是聚焦于案件的办案过程,而是主角马哲的心理与精神状态,案件结局反倒成了次要。类似这样的处理手法,我们可以在美国影片《七宗罪》中看到,但《河边的错误》更直接、更纯粹,让影片无论是从艺术层面还是思想层面都更加耐人寻味。

影像语言方面,我们能看到魏书钧的“别有用心”。在摄影机不断革新的今天,《河边的故事》却采用了16mm胶片机进行拍摄,让我们在已经“卷到”4K、8K、120帧的电影市场里寻得一些胶片的“遗迹”。对电影人来说,胶片电影始终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性。16mm胶片的使用,冲洗出略显模糊的画面加上突然出现的坏点,塑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视觉效果。

影片背景设置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座江南小城中,凶狠的暴雨、逼仄的小巷、野蛮的杂草、暗黄的路灯等搭建起了一个原始生态的舞台,悬疑的氛围由此弥漫开来。胶片复古的质感,加上大量固定机位长镜头的使用,一下子将观众带回到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同时,心理蒙太奇、杂耍蒙太奇、隐喻蒙太奇等手法的交替使用,更是让观众直面主角的精神世界。此时,人物的象征性和写实性逐渐统一,荒诞与现实融为一体,影片的感染力与艺术表现力也更上一个层次。

不同于小说,马哲的戏份是电影的核心,男主角朱一龙的表现调动着整部影片的情绪。摄影机几乎从未离开过朱一龙,他的眼神、表情、动作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与断裂。他做到了。无论是追求真相的偏执、濒临崩溃的无措还是发泄愤恨的癫狂,他都完美地呈现出来。“无懈可击”,这是余华对于朱一龙的评价,也是很多走出电影院观众的看法。

难以突破的母题:魏书钧里只有魏书钧

《河边的错误》虽然改编得比较成功,但魏书钧本人风格的改变却还需要再“添一把柴”。“拍戛纳喜欢的”,这是许多影迷朋友对于魏书钧的评价。从《延边少年》《野马分鬃》讲“自己的故事”到《永安镇故事集》讲“电影的故事”,魏书钧作品里只剩下了魏书钧。诚然,不是说不可以这样做,很多知名导演也都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但是如果想走得更远,必定是要汲取各家所长、拍出新意的。

越想打造出个人标签,越容易走进自我的牢笼。“氛围感”的滥用,强加隐喻的特写,“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电影之殇”的感慨……电影人的自傲总是要将这些杂糅在一起,甚至在《河边的错误》这种类型化与商业化相对完全的片子中,还是能看到导演个人情绪的过度表现:电影院办公的刑警队、无端掉落的电影院招牌、焚烧的摄影机,这些镜头对于主线的完整性毫无意义,莫名又勉强。

背着“电影感”的壳,叙事的初心随着故事真相溺亡在河边。作为一部先锋性质的影片,“看不懂”也是不少观众的感受。导演对于主线的呈现和情节的串联都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想法,但电影最重要的还是讲故事的能力。从文艺到商业,魏书钧的转型步伐未免迈得小了些。文艺片的门槛和乱线性叙事让本就受限的受众群体,无法吸引到更多路人的“自来水”流量,这也是每个电影人的难题。导演魏书钧是执拗的,就像《永安镇故事集》里那句“在永安镇什么都不会发生”一样,魏书钧仍在执着于“没有人知道河边的错误是什么”。虽然不是每一部悬疑犯罪作品都需要真相大白的结局,但在决定放弃揭晓真相的同时,导演更需要考虑讲不好故事的风险。否则,这就是一场取悦自己、取悦戛纳的游戏。

总体而言,魏书钧的改编与改变都令人惊喜,上映3天便破亿的票房已然证明了什么。正如电影的宣传标语“没有答案 不如发疯”,去河边感受一场真实与虚幻的交织,和魏书钧一起发疯。

责编:胡雪怡

一审:胡雪怡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