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飞|生成未来,做最好的自己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0-14 16:48:25

《大学春秋》(两卷本)自今年4月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这令笔者倍感欣慰也备受鼓舞。由于《大学春秋》阐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视角是高校管理者和研究者/学者,因此,为数不少的读者尤其是为人父母的“过来人”,希望笔者能从青年人的角度,谈谈大学生如何学习成长,或更一般地,在当今这个生成性人工智能时代,个人如何修身修为,生成未来,做最好的自己。对此,本文重点从三个方面谈一些浅见。

一、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是成人成才的不二法门。

(一)仰望星空

常言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这说明高目标、高追求的重要性。埃隆·马斯克有句话说得精彩:应该瞄准月球, 即便迷失也是在星辰之间,即便坠落也是在云彩之上。类似的名言海外还有很多,如古希腊荷马的“无志无息地了却一生是平庸的”,又如近当代塞·斯迈尔斯的“人若有志,万事可为”,约翰逊的“人的理想志向往往和他的能力成正比”,罗·勃朗宁的“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拉罗什富科的“一个人如果胸无大志,即使再有壮丽的举动也称不上伟人”,以及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热情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等。近年来,“Dream Big and Aim High”(大梦想、高目标)在研究型大学和高科技头部企业圈也越来越成为现象级热词。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同样不乏志存高远的箴言警句,典型的有《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菜根谭》的“高处立,平处坐,低处行”;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陆九渊的“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王守仁的“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夫之的“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曹植的“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苏轼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金缨的“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复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外,诸如“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年老时看淡”等众多华夏俗语,也包含对年轻人立志的深刻洞见。

实际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些诗句全都表现出青年人的雄心壮志和风发意气。青春是很好的奋斗资本,青年人是后浪,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朝气活力,是国家的栋梁,未来的冀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人血气方刚,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就应该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憧憬,立下长远目标和抱负。从一定意义上讲,人一辈子就做两件事:做梦和圆梦。不管将来梦想是否成真,梦想总归是要有的。

想必大家对“985工程/211工程”耳熟能详,但对“101计划”/“419计划”却可能知之甚少。“101计划”最初是由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提出。在计算机语言中二进制数由“0”和“1”组成,在数学语言中十进制的“101”是由“0”和“1”组成的最小素数,同时,在英语中“101”为一种起源于大学基础教育领域的术语,用来指代一个学科中最为基础的知识。为加强基础(强基)学科建设,2021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实施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简称“101计划”。

“101计划”无疑是与此前(2020年)业已推出的“强基计划”相衔接的又一重磅计划。在计算机学科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全国有关高校先后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中药学、经济学、哲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全面实施“101计划”。2023年4月19日,教育部在北京大学召开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工作启动会,旨在超常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造强国战略人才力量。由此,“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计划”(简称“419计划”)随之推出。

国家为何现在要大力实施“101计划”/“419计划”?一方面,近年来美西方对我国大肆封锁、围堵、脱钩、断链,极限施压。由于我们在光刻机、航空发动机、基础(工业)软件、高端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技不如人,受制于人的痛楚令人刻骨铭心。痛定思痛,必须强基,否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另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在多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尤其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从理论上讲,伟大的实践呼唤并催生伟大的理论,然而,我国现阶段却并未相应地产生若干与国家生产力和经济成就相匹配的诺贝尔奖或其他相当的世界顶级(领域)奖项,如图灵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等,尤其未产出一批“诺奖级”的原创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以及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具有“范式革命”意义的卓越理论。

因此,“101计划”/“419计划”,不仅是“强基”计划更是“登峰”计划,即培养未来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医学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到2035年,中国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文化强国。强国建设,青年何为?未来20~30年正值诸位金子般韶华的青壮年时期,你们当胸怀“国之大者”,仰望星空,放飞梦想,志存高远,视学术为志业,从骨子里保有对做学问和科研的真性情,立志在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人生华章。

(二)脚踏实地

梦想终归在奋斗中才能实现。脚踏实地和仰望星空是一对范畴,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正所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里与青年朋友共勉两个词,一个叫勤奋,一个叫自律,如果还要在两个名词前各加一个形容词,那就是深度勤奋,极度自律。一些年轻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或者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恒心者常有,而恒行者少矣,能不戒哉?立志成才,但从点点滴滴做起,有恒心且有恒行,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以绝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远未到拼天赋的地步。大哲学家尼采进一步指出,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何为起舞?不是翩翩起舞,而是闻鸡起舞: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孜孜以求。青年朋友要坚决同佛系、躺平、比惨、摆烂说“不”。当沮丧失意时,不要灰心消极,应该转念这么想:身处低谷,怎么走都是向上。请相信坚定和实干的力量,只要别躺平,愿意勤勉努力,“只管耕耘,莫问收获”(曾国藩语),功就不会唐捐。

二、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

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是做学问的三大基本素养。

(一)好奇心

好奇心的存在,自有它的道理。保持好奇心,就保持了年轻的心理;保持好奇心,就保持了探索的种子;保持好奇心,就保持了孜孜不倦的动力。实际上,恰如居里夫人所言,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好奇心是科学之母。培根也认为,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爱因斯坦一方面谦逊地认为自己“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话锋一转却强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求知欲、好奇心是人(类)永恒不可改变的特性。他进言道,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对于青年人而言,穆勒甚至犀利断言,青年的朝气倘已消失,前进的好奇心已衰退以后,人生就没有意义。

好奇心并非人类独有,西方谚语Curiosity killed the cat.(好奇心害死猫)表明动物亦有好奇心。遗憾的是人类的好奇心是递减的,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时期天然就有的好奇心到成人后几乎荡然无存,因为成人世界推崇的是老成持重,否则被视作幼稚不成熟。好奇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好奇意味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认识到困难或难题的存在,可能就是认识上令人不满意的现状,它能够激励设想的产生,不具好奇心的人很少受到这种激励。爱因斯坦深刻指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从牛顿的“为什么苹果往地下掉”,到屈原的“天问”;从李约瑟关于科技革命和工业文明的(世界)谜题/难题诘问,到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率的(中国)“窑洞之问”;从哲学上的“灵魂三问”,到数学上的"希尔伯特23问";以及经济学上从乔治·阿克洛夫(柠檬市场提出者)的“为什么劣币驱逐良币”,到杰伊·巴尼(资源基础理论RBV首创者)的“为什么一些企业会超越其他企业”,再到卡尼曼、特维斯基(预期理论首创者)的“为什么人们喜欢追涨杀跌”等等,问题是时代之声,问题是理论之源。通过提问,不断发问,一直追问,直到触抵“元问题”,往往也就寻得解决问题(第一因)的钥匙,甚至有时“问题即答案”!诸位眼中、脑中、心中务必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尤其要练就于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处提问的本领。

在当今这个“生成性人工智能”时代,ChatGPT的功能日益强大,而ChatGPT 回答问题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教育的重点不再是教学生如何“答”问题,而是教学生如何“提”问题:提真问题——而不是伪问题,提好问题。大家熟知的“学问”,我在此赋予其新的含义:学问,即学会提问。大体而言,提问的(经典)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苏格拉底(Socrates)提问法,这是一种结构化的质疑方式;另一种则是普鲁斯特(Proust)提问法,它以开放问卷方式呈现。有关如何有效提问,笔者推荐如下五本书:

• [美]尼尔·布朗,[英]斯图尔特·霍尔,《学会提问》(第11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 [美]理查德·保罗,[美]琳达·埃尔德,《像苏格拉底一样提问》,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美]梅若李·亚当斯,《改变提问,改变人生:12个改善生活与工作的有力工具》,机械工业出版社

• [美]詹姆斯·E·瑞安,《关键提问:哈佛大学给毕业生的5个人生思考题》,中信出版集团

• [日]斋藤孝,《如何有效提问》,文化发展出版社。 

(二)想象力

想象是人脑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以表现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高级认知活动。想象需要异想天开、挥洒自如、纵横驰骋,如天马行空、行云流水般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甚或需要“野蛮”关联。对知识每多一个“野蛮”关联,遇到真实情境时提取恰当知识的可能性就越大。“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理论的真理在心智中,不在眼睛里。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这一论述,深刻表明了想象力在人类的科学进程中的极端重要性。缺乏想象力,科学之树就会枯萎,思想之花就会凋零,文明之路就会中断。

想象的确伟大!想象是储存着无限能量的“微宇宙”,是能种下任何可能的丰饶沃土。一朵云在一些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另一些人的眼中可能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幻大千世界。一棵树在缺乏想象的人心里就是一种木科植物,而在放飞想象的人看来,则是花的故乡、果的摇篮乃至鸟的天堂。由于科学仪器和实验条件等局限,若无想象天文学的研究就很难开展,广义/狭义相对论的创立也很难“想象”。同样,若不能大开“脑洞”,宇宙中的黑洞、白洞、虫洞等高深莫测的超级黑科技、炫科技问题的研究也很难推进,科学前沿中的暗物质、暗能量以及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和意识的起源等研究也无从谈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没有想象,就没有科技进步;没有想象,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嬗变。这大概也是胡适历来倡导“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可能原因吧。

与想象密切相关的是思想实验。思想实验藉助想象力做实验,通常所做的是在现实中无法做到(或未做到)的实验。爱因斯坦著名的狭义相对论,就受启于他16岁时所做的思想实验。在自传中爱因斯坦回忆当时自己想象着在宇宙中跟着光跑,如果能够以光速在光线旁边运动,那么就应该能够看到光线成为“在空间上不断振荡但停滞不前的电磁场”。对于爱因斯坦自己而言,这个思想实验证明了对于这个虚拟的观察者,物理定律应该和一个相对于地球静止的观察者观察到的一样。事实上,很少有人确切知道爱因斯坦的光线(Einstein’s Light Beam)这个奇思妙想意味着什么,至今科学家们还在争论这个如此简单的思想实验,是如何帮助爱因斯坦完成从想象到构念、再到狭义相对论这如此巨大的飞跃的。

人们常说伽利略开创了科学实验之先河,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然而,伽利略的实验大多数都是思想实验。严谨的史料研究表明,他并没有从比萨斜塔上同时扔两个轻重不一的铁球来做那个所谓的“重力实验”(Galileo’s Gravity Experiment),而是只做了一个思想实验:根据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速度取决于物体的质量”的理论,一方面,如果一个轻物体和一个重物体绑在一起(记为w)然后从塔上丢下来,那么重物体下落速度快,两个物体之间的绳子会被拉直。这时轻物体对重物会产生一个阻力,使得w下落速度变慢;另一方面,两个物体绑在一起以后的质量应该比任意一个单独物体都大,因此,w下落的速度应该更快。此矛盾反证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错误的。

(三)批判性思维

在新韦氏词典里,批判性思维是指“以审慎分析判断为特点,并在最严格意义上隐含着客观判断的尝试而定褒贬优劣”。斯坦福大学(2018年)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系统地评估其他人的论点、思想和理论。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质疑,对他人的论点、思想和理论是否可信形成一种有根据的观点。爱丁堡大学(2020年)则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依据解释、理解、应用和综合,对从观察、阅读和实验中收集到的证据做出清晰、理性判断的艺术。哈佛大学(2018年)指出,批判性思维包括三个要素:发现他人论点的弱点的能力,对良好证据有热情的能力,以及反思——且留意可能去改变——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一项应该用于学习各个方面的关键素养。2022年5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塑造高等教育未来的六项原则,其中一项就是“培养探究式、批判性思维、创造力”(Inquiry,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ity)。2023年2月,埃隆·马斯克在阿联酋召开的2023年世界政府峰会接受远程访谈时谈到,“ChatGPT后,教育最核心的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作为一名青年人,需要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工作中使用的资源和信息。青年学子在阅读他人作品时,尤其需要提出正确的问题,写作时也有能力权衡不同的论点和观点,并使用证据来帮助形成自己的观点、论点、理论和思想。凡事都需要多问个为什么,力求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由于人类的思考有其内在缺陷,因此会经常陷于偏颇、笼统、歧义、自欺、僵化和促狭之中,不自觉地倾向自我(和社会)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或某某中心主义。既有的知识系统,不管创造它们的先贤圣哲多么睿智,其中的片面、寡陋、扭曲、非理性、傲慢甚至偏见都在所难免,因此,批判性思维强调以开放的心态提问和学习,要敢于质疑、反思、检讨、追问、解构乃至颠覆,不仅从学理逻辑的角度审视,还要关切知识理性背后的正义性和善意性,发展各种知性美德。批判性思维还注重体现苏格拉底“未加审视的生活不值一过”的原则,注重秉持古希腊“自省生活”的理想,不断提高个体自我感悟和向内反省的智慧。人们要充分认识到,若不愿意思考、不作出判断,只是放任自流、随波逐流地盲从,或只有“立场”没有“是非”,不仅会时常出现犹太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所说的“平庸之恶”,还会使这个世界因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美丑不分、正义不彰而危机四伏。

作为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功,逻辑的修为自不待言。诸位要对逻辑的本质、逻辑学的几大源流,以及逻辑学的重要分支有全面的了解,要熟练运用演绎逻辑(古典逻辑)、数理逻辑(现代逻辑)等形式逻辑方法,还要掌握归纳逻辑、类比逻辑、辩证逻辑等非形式逻辑方法,同时也要准确领会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这“三大规律”,更要娴熟应用逻辑学助力理性思维,惯于以“推理”、“论证”为核心,围绕识别、理解、分析、评估和重构论证的知识与方法,系统掌握批判性思维的理念、原则、标准、流程、方法等基本内容,透彻理解深刻把握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实质,不断提高批判性思维的综合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批判性地提出问题、批判性地推理和论证、批判性地阅读写作等。

现代文明社会特别崇尚理性。然而,理性之“理”远不止一个,学理、道理、哲理、法理、机理、事理、物理、天理、地理、伦理等,各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当这些“理”不尽一致甚或彼此冲突时,如何确定优先级?进一步,如何正确运用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有关事项进行扬弃取舍、平衡调和、统筹兼顾?如何力求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这些都对批判性思维提出更高阶的能力要求。

三、入局、复盘与健身

入局、复盘、健身,是三种极好的生活习惯。

(一)入局

什么是入局?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场景/情境/环境下,假想自己“躬身入局”而不是置身局外,并极具在场感和参与感地“扮演”其中某个角色甚或多个角色。这其实就是前面谈及的一类“思想实验”。例如,在一场报告会中,假设自己不是听者而是讲者,你会如何开头、抖包袱,使演讲引人入胜?又如何结语,使人印象深刻并乐于传播?又如,假设你作为董事长出席董事会,你会如何主持会议,特别是在会结束前如何总结归纳大家的意见,并给出你的高见?再如,假设你不是读者而是作者,当你看到某本书的书名时,会怎么样谋篇布局形成写作大纲?会选择怎样的主题主线展开情节、推动叙事?再譬如,当遭遇某个突发重大事件,假设你是当事人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如何给出善策良策妥处?

养成入局的好处至少有三。一是必须要把自己放进去,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主体/主人,让自己(强)打起精神,全情投入。这样一来,就把原本觉得百无聊赖、无所事事的无聊场合(比如,很多人痛恨的“开会”),变成解决问题、自我修炼的(虚拟)真实“道场”,从而生动诠释《红楼梦》里面的两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二是角色扮演的效果或思想实验的结果能及时检验,你可以将自己扮演的角色的所作所为和“真实人”呈现的实际所为做一对比,不管结论是“高下立马可判”,还是“难分伯仲、各有千秋”,对自身能力提升都大有裨益;三是培养共情和换位思考能力,使自己能设身处地关注他人的内心体验,真正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受。

概言之,入局(扮演角色)的习惯,是成本最低(财务成本为零)效果甚佳的全面提升各方面能力的秘籍,长期坚持,功效必/毕现。

(二)复盘

复盘最初本是围棋棋手在下完一盘棋后,重新摆出棋盘,按原先的走法,把下完的棋再摆一遍,对下得好和不好的都要进行分析和推演。现在复盘已被广泛使用,在任务/事项结束后进行总结、提炼和反思,都可称为复盘。“木已成舟”事情已结束,为什么还要复盘?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有句乍一看反直觉、反逻辑、反常识的名言,“行为是行为结果的函数”,意指当下的行为结果会对下一次行为产生影响。复盘就是有意识地对过往的经历和经验加以审查,对过去的行为和思维进行反思,其目的是优化决策或改进流程,使以后做得更好。凡事皆可复盘,复盘的次数多了,吃一堑长一智,面对事情,不会轻率而会深思,不会轻浮而会沉稳。反之,不懂“复盘”,再努力都是低水平的勤奋。

复盘的本质是反思,反思实际上正是一个人内在心智系统自我迭代的过程。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王阳明亦言:省察是有事时的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的省察。稻盛和夫则把“每天反省”作为他的六项精进之一,认为反省就是耕耘、整理心灵的庭园。行万里路,不反思就是个邮差;读万卷书,不反思也就是个Kindle。反思将带来积极改变,而改变带来能力的提升和适应力的拓展。需知,人世间最大的浪费是经验的浪费,如果能够从每段经历/经验中反思出未来可能用得上的,日积月累便可成大智慧。讲一句可能有点过的话,一个人如果还没有把复盘当成习惯,也许他的人生还没有正式开始。

和复盘相近的一个习惯,我称之为“反刍”。反刍原本指部分草食性动物进食一段时间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大家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时候在课堂或论坛/报告会上,各种概念、术语、知识、数据、模型、算法、观点、信息扑面而来,以至于来不及(完全)理解、领会和消化。这时最好的办法是照单全收,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生吞活剥“吃”下去,课后/会后再以反刍的方式进一步辨析消化,直至真正把所学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关于反刍,我强调两点,一是及时,二是专注。

谈及及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The 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均匀,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因此,在遗忘即将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反刍,或在记忆衰减最快时立即复盘,使知识得以及时巩固强化。根据艾宾浩斯理论,在这个时点上所作的反刍其性价比是最高的。关于专注,由于复盘或反刍不是必须的“规定动作”,很多人很容易散漫,因此,有质量的反刍务必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最好能通过专注激发“心流”——在自驱力的驱动下,陶醉沉浸其中以至臻于物我两忘的美妙境界。

(三)健身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锻炼身体是老生常谈,却又不得不谈。青年人正处在长身体的发育阶段,保持健康的体魄不仅意在当下,也利在长远。锻炼是增强体质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不仅可以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还会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人对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锻炼虽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但溢出效应非常显著: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自不待言,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当是题中之义。此外,培养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锻炼之功。锻炼的经验法则是,每周运动3到4次,每次运动至少30分钟,且需要做一些有氧运动。

研究表明,锻炼能显著促进肌肉关节能力,有效提高人的心肺功能和血管功能,同时,改善代谢,调节体脂,提高身体灵敏性和平衡能力,让人更有活力。不仅如此,运动对改善大脑的生理机能和功能大有裨益,锻炼时会立即增加神经递质的量,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重要的神经传导物质能够提升人的全方位状态,使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还表明,运动得越多,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回”会更大更强壮,大脑的状态更好。

健身理当包含“健睡”。睡眠的质量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减弱、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而充足的睡眠则可以促进身体恢复、提高免疫力、改善记忆力和注意力。为了每天能够精神饱满而不是头昏脑胀地工作,需保持充足睡眠。但充足的睡眠并不是睡得越多越好,尼克·利特尔黑尔斯在《睡眠革命:如何让睡眠更高效》中提出一个90分钟睡眠周期理论,他写到:“每个睡眠周期为1.5小时,如果在每个睡眠周期结束的时候醒来,每天4 ~5个睡眠周期就足够了”。因此,你需要遵循睡眠周期律和生物钟来优化自己长年累月习而不察的起居/作息习惯,做好睡眠管理和精力管理,并养成早起的好习惯。在此,特别推荐哈尔·埃尔罗德的《早起的奇迹》。

徐飞教授简介:

徐飞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兼任匡时书院院长。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校长助理,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责编:张德会

一审:宁静

二审:詹娉俏

三审:张德会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